- 相關(guān)推薦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1
記得四五年前我獨自去北京辦簽證。等待遞材料的日子又長又無聊,我?guī)缀醢涯芙械蒙厦值牡胤蕉既チ艘槐,最后再沒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宮。不為什么,只是覺得那是個氛圍挺沉重的地方,不適合我當時焦灼的情緒。
春末的北京陽光那么好,因為并不是節(jié)假日,故宮里并沒有太多的人。我一個一個進去那些光線幽暗的展廳,玻璃展柜上粘滿了無數(shù)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臉油印子。那些展品發(fā)著暗暗的雅雅的光澤,我很緩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著它們被保存下來所經(jīng)歷的那些歲月或是戰(zhàn)火,不由得肅然起敬。
后來我不止一次逛過盧浮宮,龐大的館廳和擁擠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馬觀花的略一遍那些舉世聞名的畫作和雕塑,使勁舉著手機拍一些滿是后腦勺的.照片發(fā)發(fā)朋友圈。巴黎那么熱鬧的地方,總有更帶勁的去處,博物館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盧浮宮游客之一。
這記錄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時光里。我一個人背著小包,里面裝著711買的海苔包飯礦泉水跟一點零食,在故宮里晃悠一直到廣播說關(guān)門,隨時走累了就坐下曬曬太陽,春風和煦的吹拂著我的臉和手臂,心里對未來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現(xiàn)在回想起這一切來,也覺得微微的震蕩,曾經(jīng)向往的遠方終于在腳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2
曾看過一本叫《啞舍》的書,很喜歡里面的一句話“啞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因為它們都不會說話”。當一個朝代覆滅,一段歷史結(jié)束,時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實的故事,我們也只能從這些歷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尋當年文化存在過的痕跡。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tài)度,為我們展現(xiàn)了文物修復者的工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激動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溫馨的日常。曾經(jīng)我認為,他們與文物之間的態(tài)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帶著敬畏與小心。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那些文物修復人員與文物的相處沒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帶著一種處驚不變的悠然。
文物修復工作肯定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紀錄片中他們反復強調(diào):做這項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經(jīng)過歲月洗禮的文物們身上都帶著一股安靜的味道,在被故宮的紅色宮墻隔絕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囂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好這份工作的。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幾十年的老師傅,有著現(xiàn)代社會上的人很難見到的堅持。
在故宮這些老師傅中,王津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位儒雅的老人看著展窗里那些被修復好的鐘表,細細回憶著當年修復它們時的點點滴滴,真是溫柔極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復過的文物,一定也會記得,有一雙溫暖的手,帶著耐心與細心,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他們身上的傷疤。突然覺得,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對文物的一種陪伴、一種長情的告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過的痕跡,可是歲月總是會無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這種歷史的見證者還存在,人們就不會忘記這些文物修復者的名字。
總有一個詞讓我感動,它叫傳承。許多老師傅深受父輩的影響選擇這門工作,手藝也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里傳下來的。直到現(xiàn)在,故宮采取還是傳統(tǒng)的師徒傳承方式。這種手藝之間的代代相傳,又何嘗不是在保護文物?畢竟文物護養(yǎng)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開心,如今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愿意去承擔起這份護養(yǎng)文物的責任,去成為傳承中的一環(huán)。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換了不知道多少個王朝,但總有一些東西躲過時光的侵蝕。故宮簡樸的房間里,那些得歷史青睞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
20xx年1月7日至9日,央視紀錄片頻道一連三晚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復的修補和整飾,這群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tài)。
鐘表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表修復工作。贊嘆古人鐘表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于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表重煥光彩!翱傁虢o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愿。文物的修復,使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系起來。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為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zhàn):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為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于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他們都一絲不茍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xiàn)。
木雕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著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yè)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著。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于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么樣的作品并無太大的聯(lián)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開創(chuàng)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著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于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tǒng)!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了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tǒng)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11-08
我在故宮修文物節(jié)目觀后感作文08-30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紀錄片觀后感04-30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04-30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700字04-30
文物04-29
文物局開展文物普查方案04-29
修綆(修綆)04-29
修問(修問)04-29
修儀(修儀)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