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墻上的斑點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墻上的斑點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墻上的斑點讀后感 篇1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對于這種手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這種手法,有的則在部分章節(jié)或某些片斷使用;有的作家使用這種方法重點在于再現外部世界,有的則側重對問題的思索或表達一種感情狀態(tài);有些作品的特點是同化性質的,但并不是所有運用意識流手法的人都用回憶的辦法,有些作品既有回憶也有對未來的憧憬和遐想。
總的說來,這些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寫實主義作品的結構是不同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fā)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實施。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jié)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后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
英國著名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芙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伍爾芙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把創(chuàng)作重點放在對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huán)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1919年,伍爾芙發(fā)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該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墻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類內心世界的豐富和變化莫測。與大多數意識流小說一樣,初讀往往不能理清頭緒,可是細讀后就會發(fā)現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fā)物的引發(fā),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fā)散繼而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huán)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可謂是亂中有法。
(一)“形散”——“形聚”
《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除了主人公一人外,沒有其他人物,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jié)。小說在開始,即主人公第一次看見墻上斑點時,便使讀者開始進入她的潛意識深處,在大約四千字的文章中我們遨游在主人公紛繁復雜的意識流之中。意識流小說便是這樣一反傳統的使用人物肖像、行動、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寫人的意識流過程,展示其心靈世界為主來塑造手段,使讀者很難看到類向化的物和人格。
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一種無意識的想象和自由聯想亦是一種非理性獨白。這樣的心理過程,在無數毫不相關的事物間跳躍,或者說是無數個連續(xù)不斷的“由此及彼”的聯結,雖然就想象的內容而言是雜亂無章的,但細細品味不難發(fā)現想象的線索確實很有條理的。作者就好像抓住了一根線索的線頭,沿著這個線頭慢慢的理出了人物想象的軌跡。
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按時間次序編排故情節(jié)的結構,故事敘述不受時間、空間、邏輯和因果關系的制約,而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fā)物的引發(fā)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組織情節(jié)。故事的安排和情節(jié)的銜接上,一般表現為時間上的跳躍多變,前后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上的邏輯關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并發(fā)展了這種時間感,并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小說《墻上的斑點》中,主人公在心理變化和意識的流動中,常常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彼此顛倒、交叉、相互滲透,使人物的視覺、回憶、向往三種現象交織、重疊在一起,根據“心理時間”創(chuàng)造出異常的結構,從而展現人的意識的跳躍、穿插的復雜性。“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性!澳莻斑點”幾次將主人公拉回到現實中來,其結果只是讓她的思想向更遠方馳騁,以跳躍的方式,在“現實—幻想、現在—未來、此生—來世”之間自由跳躍,主人公的意識是一種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令人難以捉摸狀態(tài),卻真實地表現了人類認知過程的即時性和不可捉摸性。
。ǘ吧裆ⅰ薄吧窬邸
伍爾夫強調寫主觀真實,她認為藝術的任務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隱曲”,要敢于“撇開一切她認為是外來的因素”,要把內心切“微塵”,“連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連貫,它的閃電般突然躍現的意義”全部記載下來,即使這樣寫出來“沒有情節(jié),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最終結局”,也不要緊。在《墻上的斑點》這篇小說中,就突出了這一理念,首先,主人公的一句“該死的戰(zhàn)爭,讓這次戰(zhàn)爭見鬼去吧!”讓讀者體會到主人公對戰(zhàn)爭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個似乎與戰(zhàn)爭無關的念頭:“然而不論怎么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只蝸牛趴在墻壁上。”戰(zhàn)爭也像蝸牛那么令人憎惡、討厭!鞍!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準確!人類是多么無知!為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是戰(zhàn)爭帶來的充滿憂傷、無奈的感嘆!暗降诪槭裁慈艘渡谶@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會行動、不會說話、無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腳下,在巨人的腳趾間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樹,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東西,人們再過五十年也是無法說清楚的!边@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悲哀!澳行缘挠^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zhàn)后它對于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這是多么強烈的愿望。一個生活在世界大戰(zhàn)期間,厭惡、憎恨戰(zhàn)爭的婦女,對動蕩不安、民不聊生、沒有自由、平等的現實強烈不滿,對虛偽充斥、壓抑沉悶的的社會氛圍極其反感,安定寧靜的生活充滿了向往。
在《墻上的斑點》中,伍爾夫向讀者展現了繽紛的意象和非凡的想象。主人公從想象墻上的斑點是掛肖像畫的釘子留下的痕跡開始,順著這條思路,各種意象紛至沓來:房屋的前主人、火車經過的郊外別墅、正舉起網球拍的年輕人、裝訂書釘的淺藍色罐子、鳥籠、溜冰鞋、手風琴、家具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意象的并置,不僅產生了一種蒙太奇的效果,而且反映出一種“真實”,一種對客觀現實的內心感受,一種對感受到的客觀真實加以提煉升華后得到的“內在真實”或“終極真實”。這樣,斑點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它不僅只是一個斑點,它象征一種存在物,作為物件,作為具體的東西,作為身外的世界,它能代表著一種現實感,帶給人安慰,平靜人的不愉快的思想。伍爾夫通過對象征性意象的運用,巧妙地將人物的心靈與外在世界聯系起來,構筑了一個心靈——意象——心靈”的交互模式。作品中“我”的全部意象和事物,在幽微、深邃的意識的感知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涵義。小說的象征意蘊已不再是孤立的形象或語言,而是架起整部作品的重要深層結構之一!秹ι系陌唿c》的意識裹挾意象的模式使其有了完美自足的結構,這一點似乎使它同現實拉開了距離。然而其深層結構的象征意蘊又使它與現實緊密相聯,并由此揭示出這個“小斑點”中的“大世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墻上的斑點讀后感 篇2
今天讀完了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在幾天前我就開始讀這篇作品,這幾天斷斷續(xù)續(xù)地讀下去,終于讀完了。原來墻上的斑點是一只蝸牛。讀意識流小說最痛苦的是沒有故事情節(jié),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據思想寫下來的,有時會覺得枯燥無味,很多時候都會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時間才把它讀完。讀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說實在話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過有一種終于解放的感覺。
墻上的斑點只是作者聯想的一個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關于斑點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國古代所說的神游太虛一樣,只是通過某一個東西漸漸進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個人長時間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積,他的思想中最多積累的是平時的感受和觸動,是平時最關心關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潛在的意識。
我們的思想總是被身邊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總是在尋找平靜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于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使我覺得松了一口氣,以為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紅色騎士代表戰(zhàn)爭和不平靜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早期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擺脫它,直到看到這個斑點,使我打斷了這個幻覺,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緒一哄而上。
我思緒中向往的是平靜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樣的人家為老房子掛上一幅小肖像畫,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擁有這樣的生活好像很難,就像火車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輕人一樣,一晃而過。我希望能靜靜地、安穩(wěn)地、從容不迫地思考沒有誰來打擾,一點也用不著從椅子里站起來,可以輕松地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覺敵意,也不覺地阻礙?释臇|西通常是我們生活中所缺少的,因為不曾擁有才特別想要。很明顯戰(zhàn)爭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時時被戰(zhàn)爭的不安定感困擾著,戰(zhàn)爭意味著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來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樹倒了,它的生命也沒有并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臥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樣,雖然死了,但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著。生命是神秘的,而人類又是無知的,就像墻上的斑點一樣,無論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蝸牛罷了。
以上是我對《墻上的斑點》讀后感,不知道有沒有領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確實那是《墻上的斑點》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墻上的斑點讀后感 篇3
《墻上的斑點》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作品寫一個婦女把爬在墻上的蝸牛當成一個斑點,并且由這個斑點引起了種種聯想。主人公一會由斑點聯想到釘痕、掛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下子又由斑點的疑惑聯想到生命的奧秘、思想的不確定性和人類的無知;一會下又由斑點是一個凸出的圓形聯想到一座古冢,進而想到憂傷、白骨和考古。最后決定靠近觀察那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想象是可以飛馳的,在頭腦里天馬行空。
我們的思想總是容易被身邊的事物所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總是在尋找平靜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我透過香煙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于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的.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可能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紅色騎士代表戰(zhàn)爭和不平靜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早期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這又是指引作者想到一些新事物,使作者的思緒一擁而上。
生活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是否又讓你聯想到什么嗎?可能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導致我們無暇發(fā)現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當我們的腳步放慢來,卻會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引人思考,會發(fā)現生命的意義。小時候,會蹲在草地上,尋找蚱蜢的蹤跡,很喜歡看它們跳躍。曾經幻想自己變小了,去到蚱蜢國,坐在蚱蜢的背上玩耍。生活中確實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留意。伍爾夫的宗旨是:“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huán),生活是與我們的意識相聯系的,包圍著我們的一個半透明的封套。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言說的內在精神,無論它是多么反常和復雜,都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庇袝r候事物給你的一些奇怪的感覺,就是生活賦予你的感受。
多用雙眸看世界,你會發(fā)現生活的樂趣,看到生活的亮色。感覺就像,跟一群攝影愛好者一起去旅游,他們會看到你沒有發(fā)現的東西,從他們的照片中,你會看到你所沒有注意到的事物。你是否忽略了你身邊的事物?
墻上的斑點讀后感 篇4
讓我們再次回到作者伍爾夫的宗旨:“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huán),生活是與我們的意識相始終的、包圍著我們的一個半透明的封套。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不論它可能顯得多么反常和復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雜質,這難道不是小說家的任務嗎?”
《墻上的斑點》屬于意識流小說,通常來說應該就是所謂的想象吧,本文寫于戰(zhàn)爭期間,書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雖然都是想象出來的,也足夠的表明作者當時是多么的想要尋求美好生活的沖動。換到現實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都是妄想癥患者,也是焦慮癥患者,學術時代幻想自己可以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隨心所欲,依然是別人家的孩子,成人里,我們擁有完美的生活,歲月靜好,旅游兜風,愿自己的一切都是小煩惱,還有太多太多,每天都在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與我有關,可是,被一句起來了的話從幻想中拉回來,原來這是現實啊!
與意識流之間關系的是冥想,作者文中也有冥想,比如“光著身子被射到上帝腳下!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倒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頭發(fā)飛揚,就像一匹賽馬會上跑馬的尾巴。對了,這些比擬可以表達生活的飛快速度,表達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還論及莎士比亞,皇室......都是與高級的.人在一起,我們也有類似的想法,在艱難的日子里,冥想的人物伴作者左右,渡過人生的低谷時期。
“不過買報紙也沒有什么意思……什么新聞都沒有。該死的戰(zhàn)爭,讓這次戰(zhàn)爭見鬼去吧!……然而不論怎么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只蝸牛趴在墻壁上!
哦,墻上的斑點!那是一只蝸牛。嗨,多么的諷刺,提醒擁有幻想卻沒有行動的人,趕快醒醒吧,回到現實。斑點里的一切都是不切實際的,一掌打醒你。
【墻上的斑點讀后感】相關文章:
斑點狗作文02-09
斑點狗作文02-08
墻上文化作文12-14
墻上腳印讀后感10-11
小班教案可愛的斑點狗03-26
小班美術可愛的斑點狗教案03-01
白墻上的臟手印小學生作文09-18
中班美術教案《斑斑點點的樹》01-31
童話手抄報資料:老虎臉上的斑點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