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后感
今晚看了《古文觀止》收集的《燭之武退秦師》,感覺到了古人的智慧。作為辯士的燭之武恐怕也是作為后來人的蘇秦、張儀之流的鼻祖。成功的勸說在于勸說人要能夠抓住事物的關鍵、找到被勸說人關心和忽略的地方,然后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分析事物的發(fā)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引。看完后,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網(wǎng)上有人也對該文章進行了品評,現(xiàn)轉載一篇如下:
舌頭的力量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后感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頭,也不是牙齒。我說是舌頭,舌頭的力量大無邊,燭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國古代有很多外交使節(jié)以三寸不爛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們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
春秋后期齊國的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戰(zhàn)國時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三國時期蜀國的鄧芝從容鎮(zhèn)定,與吳聯(lián)盟;漢代的張騫不畏艱險,開拓了絲綢之路;漢代的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堅貞不屈,名垂青史。歷數(shù)這些歷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們無一不是善于辭令的。
有人說,弱國無外交,就讓我們看看春秋末期的鄭國的燭之武是怎樣顛覆這個觀點的。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殺出去無疑是自殺式進攻,此時此刻,拯救鄭國,惟有外交。
在這個緊急的關頭,燭之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見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給對方講道理。各位同學,如果燭之武動之以情,哀求秦伯,請求成為秦的附屬國,可以嗎?不可以,雖然也可以保全國家,但失去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燭之武這是采用的方法先表示謙卑,說鄭國要滅亡,我們鄭國已經(jīng)知道了。這樣會滿足秦伯的驕傲自滿的心理。緊接著燭之武對秦伯曉之以理,用事實說話,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燭之武的游說之詞包括三個方面,一你秦國消滅了我們對你們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二你不消滅我們對你們秦國有很多的好處。三你和晉國聯(lián)盟,晉國說話不算數(shù),忘恩負義,吃虧的還是你們秦國。這番說辭處處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最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們的聯(lián)盟。于是連老練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順理成章的心悅誠服,一改初衷。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作戰(zhàn)的最高境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至此我們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領略了燭之武的說服藝術。
古人常說;"禍從口出",其實"福也從口出",舌頭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為國為民,搖唇鼓舌就強于百萬之師;造謠誣陷,搬弄是非就會眾口鑠金毀謗銷骨。
口乃心之門戶,要想練就好的舌頭,助你人生收獲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頭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齒,有銅齒鋼牙也不行;舌頭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華麗辭藻,有詩詞歌賦也不夠;舌頭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悅耳的嗓音,鶯歌燕語也無濟于事。舌頭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
燭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國家的利益,怎么會在危機的關頭,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氣過人,怎么會在秦國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過人,又怎么會抵上兵車千乘、鄭師十萬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學,讓我們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04-22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3-10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8-25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09-23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14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通用11-15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03-27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12-07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篇03-13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練習及答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