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常用實驗室檢查
一、血液檢查:
(一)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測定
紅細胞:男(4.0~5.5)×1012/L 血紅蛋白:男120~160g/L
女(3.5~5.0)×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兒(6.0~7.0)×1012/L 新生兒170~200/L
臨床意義:
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嬰幼兒、15歲以前的兒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
2.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劇烈嘔吐、大面積燒傷后;高原、劇烈運動;阻塞性肺氣腫、發(fā)紺型先天心臟病及紅細胞增多癥等。
(二)白細胞計數(shù)及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白細胞:成人(4~10)×109/L;新生兒(15~20)×109/L;6個月~2歲(11~12)×109/L。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類型/百分數(shù)/絕對值
1.中性粒細胞(N):①桿狀核(st):0~5 0.04~0.05 ②分葉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細胞(E):0.5~5 0.05~0.5
3.嗜堿性粒細胞(B):0~1 0~0.1
4.淋巴細胞(L): 20~40 0.8~4
5.單核細胞(M): 3~8 0.12~0.8
臨床意義:
①白細胞計數(shù)增多與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
1.中性粒細胞增多:新生兒、妊娠、分娩、高溫、嚴寒、飽餐、劇烈運動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嚴重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破壞、急性大出血(可作為內出血診斷指標)、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惡性腫瘤。
2.中性粒細胞減少:感染(革蘭陰性菌、病毒、原蟲等)、血液疾病、理化損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見于化膿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應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見于造血功能減退。
②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血液病、惡性腫瘤、傳染病。
③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變態(tài)反應疾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等。 ④淋巴細胞。
1.淋巴細胞增多:4~6天的嬰兒至6~7歲兒童;病毒\桿菌感染、淋巴細胞性惡性組織病等。
2.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于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先天\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
⑤單核細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紅細胞比容測定
男0.40~0.50L/L 女0.37~0.48L/L
臨床意義:
1.增高:各種原因所致的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2.減低:各種貧血。
(四)網(wǎng)織紅細胞測定
百分數(shù):成人0.5~1.5 新生兒3~7
絕對值:(24~84)×109/L
臨床意義:
1.評價骨髓造血功能:增多提示骨髓紅細胞增生旺盛,常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等。減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見于再障、骨髓病性貧血等。
2.觀察貧血治療效果。
(五)紅細胞沉降率
男0~15mm/1h末 女0~20/1h末
臨床意義:
血沉增快:12歲以下兒童、60以上老人、月經(jīng)期、妊娠三個月以上。炎癥(感染是最常見原因)、組織損傷、惡性腫瘤、血漿球蛋白增高性疾病等。
(六)血小板計數(shù)
100~300×109/L
臨床意義:
1.增多:骨髓增殖性疾;急性感染/溶血、某些惡性疾病等。
2.減少:血小板生成障礙、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分布異常。
二、尿液檢查
(一)外觀
正常新鮮尿液多呈淡黃至深黃色,清晰透明。
臨床意義:
1.淡紅或紅色:為肉眼血尿。主要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和尿路結石、泌尿系統(tǒng)炎癥、泌尿系腫瘤、感染及出血性疾病。
2.茶色或醬油色:主要為血紅蛋白尿。見于輸血反應、急性溶血性貧血、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3.深黃色:為膽紅素尿。見于梗阻性黃疸和干細胞性黃疸。 http://www.stanzs.com 4.乳白色:①膿尿和菌尿:見于泌尿系感染。②脂肪尿:見于腎病、擠壓傷、骨折、腎病綜合征等。③乳糜尿:見于絲蟲病、腫瘤、腹部創(chuàng)傷等所致的淋巴循環(huán)受阻。
(二)氣味
正常尿液為揮發(fā)性芳香味,久置有氨臭味。
臨床意義:
新鮮鳥有氨臭味見于膀胱炎或尿潴留;蒜臭味見于有機磷中毒;爛蘋果味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老鼠尿味見于苯丙酮尿癥。
(三)尿比重
晨尿1.015~1.025,隨機尿1.003~1.035
臨床意義:
1.增高:見于腎前性少尿、糖尿病、蛋白尿等。
2.減少: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衰竭、尿崩癥等。
(四)酸堿度
多在6.0~6.5之間。肉食為主者偏酸,素食偏堿。久置可變堿性。 臨床意義:
1.降低:見于酸中毒、高熱、脫水、通風等。
2.增高:見于堿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蛋白測定
參考值:0~80mg/24h
臨床意義:
見于劇烈運動、發(fā)熱、受寒或精神緊張;腎小球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等)、腎小管性(腎盂腎炎、重金屬中毒等)、混合性(見于腎小球和腎小管同時受累的疾。⒁绯鲂裕{細胞病、急性血管內溶血、急性肌肉損傷等)。
(六)尿糖測定
參考值:0.56~5.0mmol/24h
臨床意義:
攝入性、應激性、代謝性(可作為糖尿病診斷)、內分泌疾病、腎性糖尿(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等)。
(七)顯微鏡檢查
紅細胞:0~3/HP 白細胞:0~5/HP
上皮細胞:①腎小管上皮細胞:無;②移行上皮細胞:無或偶見;③扁平上皮細胞:少量。
透明管型:0~偶見/HP 生理性結晶:可見磷酸鹽、草酸鈣、尿酸等。
臨床意義:
1.紅細胞:(鏡下血尿)腎形紅細胞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非腎性紅細胞見于泌尿性結石、腫瘤等。
2.白細胞:(鏡下膿尿)多見于泌尿系感染。
3.上皮細胞:提示腎小管病變,見于急性腎小管壞死、腎病綜合征等;腎移植術后持續(xù)增多提示出現(xiàn)排斥反應;出現(xiàn)較多的片狀脫落的移行上皮細胞提示腎盂至尿道有炎癥或壞死。
4.管型:①透明管型:大量出現(xiàn)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等。②細胞管型:腎實質損害最可靠的診斷依據(jù)之一;白細胞管型是鑒別上下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據(jù)。③顆粒管型:多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等。
5.結晶:若磷酸鹽、尿酸及草酸鈣結晶持續(xù)出現(xiàn)于新鮮尿中并伴有較多紅細胞應考慮結石;膽紅素結晶見于阻塞性黃疸和干細胞性黃疸;酪氨酸、亮氨酸結晶見于急性肝壞死、白血病等;膽固醇結晶見于尿路感染、乳糜尿;磺胺類藥物結晶見于使用磺胺類藥物者。
三、糞便檢查
(一)一般性狀檢查
1.顏色與性狀
(1)稀汁樣便:見于各種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前者見于各
種腸炎(小兒腸炎為綠色,假膜性腸炎為含有膜狀物的黃色);后者見于消化不良和腸功能紊亂。
(2)粘液膿血便:見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及直腸癌等。
(3)米泔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等。
(4)膠凍樣便:見于過敏性腸炎、慢性菌痢等。
(5)柏油樣便:糞便呈褐色或黑色、富有光澤,隱血試驗陽性,見于上消化道出血。
(6)白陶土樣便:鑒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膽管阻塞。
(7)鮮血便:見于痔瘡、肛裂、直腸息肉、結腸癌等。
2.氣味
慢性腸炎、胰腺疾病及直腸癌潰爛時呈惡臭;阿米巴性腸炎糞便呈魚腥味。
四、腎功能檢查
1.內生肌酐清除率
參考值:80~120ml/min
臨床意義:
①判斷腎小球損害的敏感指標。②判斷功能損害的程度:腎衰竭代償期(51~80)、腎衰竭失代償期(50~20)、腎衰竭期(19~10)、尿毒癥期(<10)。
2.血尿素氮測定(BUN)
成人3.2~7.1mmol/L 嬰幼兒、兒童:1.8~6.5mmol/L 臨床意義:
BUN增高見于:1.器質性腎功能損害:腎衰竭代償期<9;腎衰竭失代償期>9;腎衰竭期>20。2.腎前性少尿。3.蛋白質分解或攝入過多。
3.血清肌酐測定(Scr)
全血肌酐:88.4~176.8μmmol/L 血清或血漿肌酐:男53~106μmmol/L 女44~97μmmol/L
臨床意義:
1.血肌酐增高提示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2.鑒別腎實質性和腎前性少尿。
五、肝功能檢查
(一)蛋白質代謝檢查
1.血清總蛋白(STP)、清蛋白(A)、球蛋白(G)及比值測定 血清總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清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1.5~2.5):1。
臨床意義:
1.總蛋白增高常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或蛋白合成增加;總蛋白降低見于血液稀釋、營養(yǎng)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肝臟蛋白合成功能障礙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蛋白丟失過多等。
2.清蛋白增高見于血液濃縮、Addison病等。清蛋白減低見于營養(yǎng)不良、各種肝臟疾病引起的肝細胞損害、蛋白質消耗增多、蛋白質丟失過多以及血液稀釋等。
3.球蛋白增高見于慢性肝臟疾病、多發(fā)性骨髓瘤、淋巴病、巨球蛋白血癥、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肝細胞損害以及慢性炎癥和感染等。球蛋白減低見于嬰幼兒、免疫功能抑制如長期應用腎上腺素或免疫抑制劑、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癥等。
4.A/G比值減低或倒置常見于嚴重肝功能損害以及多發(fā)性骨髓瘤、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等。
2.血清蛋白電泳
清蛋白62~71% α1球蛋白3~4% α2球蛋白6~10% β球蛋白7~11% γ球蛋白9~18%
臨床意義:
1.肝病型:清蛋白減低,α1、α2和β球蛋白有減少傾向,γ球蛋白增高,見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M蛋白血癥型:清蛋白輕度減低,單克隆γ球蛋白明顯增高,γ區(qū)帶、β區(qū)帶或β區(qū)帶與γ區(qū)帶之間出現(xiàn)明顯的M蛋白區(qū)帶,見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等。
3.腎病型:清蛋白和γ球蛋白減低,α2和β球蛋白增高,見于糖尿病腎病、腎病綜合征等。
4.炎癥型:α1、α2和β球蛋白均增高,見于急慢性炎癥或應激反應等。
5.其他:如結締組織病常有γ球蛋白增高。
(二)膽紅素代謝檢查
1.血清總膽紅素(STB)、結合膽紅素(CB)和非結合膽紅素(UCB)測定
STB:3.4~17.1μmol/L CB:0~6.8μmol/L UCB1.7~10.2μmol/L CB/STB:0.2~0.4
臨床意義:
1.STB在17.1~34.2μmol/L為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在34.2~171μmol/L為輕度黃疸;171~342μmol/L為中度黃疸;>342μmol/L為重度黃疸。
2.通常溶血性黃疸為輕度,肝細胞性黃疸為輕、中度,阻塞性黃疸為中、重度黃疸。
3.STB及CB升高為梗阻性黃疸,總膽紅素及UCB升高為溶血性黃疸,三項均升高為肝細胞性黃疸。根據(jù)比值可協(xié)助測定:<0.2提示溶血性黃疸,0.2~0.5提示干細胞性黃疸,>0.5提示梗阻性黃疸。
2.尿膽紅素(BIL)及尿膽原(Uro)測定
尿膽原定量0.84~4.2μmol/24h
臨床意義:
溶血性黃疸尿膽原明顯增加,尿膽紅素隱性;梗阻性黃疸尿膽原減少或缺如,尿膽紅素強陽性;肝細胞性黃疸尿膽原中度增加,尿膽紅素常呈陽性。
(三)血清酶學檢查
1.血清轉氨酶測定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5~40U/L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8~40 U/L
ALT/AST≤1
臨床意義: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顯著升高,但ALT增高更明顯。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轉氨酶輕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若AST增高較ALT顯著,即ALT/AST<1,提示進入活動期。
3.非病毒性肝。喝缢幬镄愿窝住⒅靖、肝癌等,血清轉氨酶輕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
4.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后6~12小時,AST開始增高,24~48小時達到高峰,3~5天恢復正常,如AST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圍擴大或出現(xiàn)新的梗死。
5.其他:膽汁淤積、皮肌炎、胰腺炎等轉氨酶可輕度增高。
2.堿性磷酸酶(ALP)測定
成人50~110U/L 兒童<350U/L
臨床意義:
增高見于:①肝膽疾。焊蝺韧饽懝茏枞约膊,ALP明顯增高;肝炎等累及肝實質的肝膽疾病,ALP輕度增高。②骨骼疾病:如變形性骨炎、骨肉瘤、骨折愈合期等。③其他:如佝僂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妊娠后期等。
3. γ-谷氨酰轉移酶(γ-GT)測定
參考值:<50U/L
臨床意義:
1.膽道阻塞性疾病、膽汁淤積、肝癌等,γ-GT明顯升高。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γ-GT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動期γ-GT正常,若γ-GT持續(xù)升高,提示病變活動或病情惡化。
3.酒精性或藥物性肝炎,γ-GT可明顯或中度以上升高。
4.其他如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腫瘤、前列腺腫瘤等γ-GT可輕度增高。
4.單胺氧化酶(MAO)測定
參考值12~40U/mL
臨床意義:
1.肝臟病變:重癥肝硬化及肝硬化伴肝癌,MAO活性明顯增高;早期肝硬化MAO增高不明顯;急性肝炎時,MAO大多正常,但伴急性肝壞死時MAO增高。
2.肝外疾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糖尿病、甲亢等MAO也可增高。
六、漿膜腔穿刺液檢查
(一)一般性狀檢查
1.外觀:漏出液多為淡黃色、透明;滲出液多渾濁,病因不同可有以下改變:①深黃色膿樣:見于化膿性細菌感染。②紅色:見于結核病急性期、惡性腫瘤等。③綠色:見于銅綠假單細胞感染。④乳白色:見于淋巴管阻塞。
2.凝固性:漏出液一般不宜凝固;滲出液相反。
3.比重:漏出液比重多<1.018;滲出液比重多>1.018。
(二)化學檢查
1.粘蛋白定性試驗:漏出液多呈陰性反應;滲出液相反。
2.蛋白定量檢查:漏出液蛋白總量多<25g/L;滲出液的蛋白總
量多>30g/L。若蛋白質在25~30g/L之間,則難判斷其性質。
3.葡萄糖定量檢查: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于血糖相似,滲出液中葡萄糖較血糖明顯減低;癌性積液葡萄糖若明顯減低,提示腫瘤廣泛浸潤,預后不良。
(三)顯微鏡檢查
1.細胞計數(shù):漏出液常在100×106/L以下;滲出液常>500×106/L。
2.細胞分類:①漏出液主要為淋巴細胞和間皮細胞。②滲出液因病因不同而異:中性粒細胞為主常見于化膿性積液及結核性積液早期;淋巴細胞為主常見于慢性炎癥引起的積液;嗜酸性粒細胞為主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所致積液;其他細胞:在狼瘡性漿膜炎偶見狼瘡細胞;陳舊性出血的積液中可見含鐵血黃素細胞。
3.細胞學檢查:檢出惡性腫瘤細胞對診斷癌腫有重要價值。
4.寄生蟲檢查:乳糜樣積液可有微絲蚴;阿米巴病的積液中可見阿米巴滋養(yǎng)體。
七、常用血液生化檢查
(一)血清電解質檢查
血清鉀:3.5~5.3mmol/L 血清鈉:135~145 mmol/L 血清氯:96~106 mmol/L
血清總鈣:成人2.1~2.7 mmol/L;兒童2.25~2.8 mmol/L;血清離子鈣:1.12~1.23 mmol/L
血清磷:1.0~1.6 mmol/L;兒童1.3~1.9 mmol/L
臨床意義:
1.血清鉀:
增高見于:①攝入過多②排出減少③細胞內鉀外移增多。 減低見于:①攝入不足②丟失過多③細胞外鉀內移增多。
2.血清鈉:
增高見于:①攝入過多②水分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③內分泌病變。
減低見于:①丟失過多②攝入不足③細胞外液稀釋。
3.血清氯:
增高見于:①攝入過多②排泄減少③脫水④過度換氣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減低見于:①攝入不足②丟失過多③水攝入過多④呼吸性酸中毒。
血清鈣:
增高見于:①攝入過多②溶骨作用增強③鈣吸收作用增強④其他(腎衰、Addison病等)。
減低見于:①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成骨作用增加③鈣吸收作用減弱④其他(急慢腎衰、腎病綜合征、急性壞死性胰腺炎、人參等)。
血清磷:
增高見于:①內分泌疾、谀I排泄受阻③維生素D攝入過多④其他(肢端肥大癥、多發(fā)性骨髓癌、骨折愈合期、急性肝壞死等)。 減低見于:①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丟失過多③轉入細胞內④其他(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
(二)血清脂質及脂蛋白檢查
1.血清脂質測定
(1)血清總膽固醇測定
成人2.82~5.95mmol/L 兒童3.12~5.2 mmol/L
臨床意義:
血清總膽固醇增高:見于長期大量進食高膽固醇食物、冠脈硬化、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腎病綜合征、膽總管阻塞及應用某些藥物等。
血清總膽固醇減低:見于急性肝壞死、肝硬化、嚴重貧血、甲亢、營養(yǎng)不良及某些藥物。
(2)甘油三酯測定
0.56~1.70 mmol/L
增高:見于高脂飲食、肥胖、冠心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腎病綜合征、甲狀旁腺減退癥、阻塞性黃疸等。
減低:見于嚴重肝臟疾病、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低β-脂蛋白血癥和無β-脂蛋白血癥等。
2.血清脂蛋白測定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3~2.0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7~3.2mmol/L
臨床意義:
HDL-C增高:見于慢性肝炎、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
HDL-C減低:見于動脈硬化、糖尿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衰及應用雄激素等。
LDL-C增高: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其他如遺傳性高脂蛋白血癥、腎病綜合征、肥胖、阻塞性黃疸等也升高。
LDL-C減低:見于甲亢、肝硬化、吸收不良等。
3.血糖及其代謝產物檢查
(1)空腹血糖(FBS)測定
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 鄰甲苯胺法:3.9~6.4 mmol/L
增高見于:各型糖尿。粌确置诩膊;應激因素;藥物影響;其他(高熱、窒息、脫水等)
減低見于:胰島素過多、缺乏抗胰島素激素、肝糖原貯存缺乏、其他(急性酒精中毒、嚴重營養(yǎng)不良、特發(fā)性低血糖等)。
(2)口服糖耐量試驗
空腹服糖0.5~1小時,一般為7.8~9.0,峰值應<11.1,2小時血糖≤7.8,3小時應恢復至空腹水平。
臨床意義:
1.診斷糖尿病:2次空腹均≥7.0,或服糖后2小時≥11.1,隨機血糖≥11.1,或有臨床癥狀,診斷為糖尿病。
2.糖耐量減低:指空腹血糖<7.0,服糖后2小時7.8~11.1,血糖高峰時間可延遲至1小時后。血糖恢復正常時間延至2~3小時以后,且有尿糖陽性。多見于2型糖尿病、甲亢、皮質醇增多癥等。
3.葡萄糖耐量曲線低平:指空腹血糖低,服糖后血糖增高不明顯,2小時后仍處于低水平。常見于胰島B細胞瘤、腺垂體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等。
【常用實驗室檢查】相關文章:
化學實驗室安全檢查報告06-22
高校實驗室安全檢查整改報告11-21
上級檢查歡迎詞(常用15篇)07-21
實驗室常用消毒劑殺菌效果研究04-29
檢查教案04-25
教案檢查04-25
教案 -- 檢查!04-25
檢查簡介06-28
教案又檢查了04-25
視力檢查作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