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穆論壇上“海洋清風”網友對《賣切糕的年輕人》主人公的評論
不評價。轉發(fā)原文地址:中穆論壇上“海洋清風”網友對《賣切糕的年輕人》主人公的評論作者:鐳射
這篇報道里提到的這個維族人,曾作為勞動輸出到天津工作。
2006年的時候,在天津的制造企業(yè)做農民工,月薪1100是很正常的水平,不存在民族歧視和壓迫,維族拿這么多,漢族也拿這么多。而且1100這個數,應該還高于當時的普遍水平。那會兒我就在天津工作,我所在的公司工作了三年的熟練線工工資大概是1200,加班費另算,但因為不包吃住,最后一個月到手的錢也就是1000上下。文章提到的維族人,一年攢下10000左右,也算不錯了。人家工廠沒有虧待他。
是他自己受不了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罷了。
無視記者的煽情文字,制造業(yè)的工人就是這樣的,簡單重復性的體力勞動,但未必就累;封閉的工作環(huán)境,吃、住都在一個圈子里,日復一日,這樣的情況無分民族,都是一樣的。全球都是一樣的。為啥人家受得了,你就受不了呢?中國的勞動力要是都這樣,那中國還怎么經濟起飛。
十年前,中國的GDP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那么多,一個東京的GDP都超過中國了,現(xiàn)在中國已經反超日本的GDP了,沒有這些在全國各地默默吃苦耐勞的農民工,國家可能達到這個水平嗎?我自己在生產線上實習過,每天都看著這幫二十上下的青年上班下班,他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啊,難道就維族有嗎,就維族想要上升空間嗎?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成了國家富強路上無名的鋪墊。難道因此就要鬧事嗎?
這個維族,受不了工廠的勞動,于是回家做切糕出來賣。
這說明一個什么深層因素呢?
說到底,就是沒有適應工業(yè)時代的小手工業(yè)者回歸自我的過程啊。
可是,想堅持自己的小手工業(yè)者生活,那又怎么可以厚臉皮去享受工業(yè)時代帶來的利益呢?
我所在的公司,有很多干了幾年的農民工,有的后來回家種地去了,有的留下來,通過學習成為技術工人,再一步步上升,成為班長,線長,甚至坐到了辦公室里。他們也都是沒有文化的人呢,大部分也就是個初中畢業(yè),甚至小學畢業(yè)。你可以沒有文憑,可是,學習,學習你總會吧,學習的熱忱別人總剝奪不了吧。什么不是從零開始的呢?
我有一個朋友的父親,早年就留學海外,常春藤學校的博士,在國外做到了企業(yè)的總裁。后來和公司的幾個同事合伙單干,成立了跨國公司,因為這幾個同事也是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者,所以他們公司的生產基地,也分散到了各個合伙人的所在國,一方面是出于勞動力價格的考慮,一方面是愛國熱忱吧。
其中有,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和中國。
隨后國家間的差距就出來了。
我朋友父親在中國的生產基地,招工不過1000人而已,可是為了完成和這中國一千人同樣的工作量:
馬來西亞的生產基地招了5000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分別用了10000人。
生產設備和培訓都是一樣的。生產的東西和生產的難度也是一樣的?涩F(xiàn)實情況就是這樣。
可是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為什么差距會這么大?
我朋友去過那幾個海外基地,歸結為這些國家的國民比較懶散,不愛工作。
可是我覺得,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國民意識還沒有從農業(yè)及手工業(yè)過渡到到工業(yè)時代上來。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勞動力成本日益增長的今天,外企還是舍不得大規(guī)模轉移海外工廠的原因。
很多維族只看到內地的經濟增長,卻無視這經濟增長的背后要付出什么。說到底,是只想享受這個增長帶來的成果,而不愿意參與這個增長背后的勞動過程。這個維族就是一個縮影,不是嗎?
ht中穆論壇上“海洋清風”網友對《賣切糕的年輕人》主人公的評論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8661&extra=page=2&page=5
【中穆論壇上“海洋清風”網友對《賣切糕的年輕人》主人公的評論】相關文章:
評論 (04-30
評論 (04-30
中教評論:“寒門難出貴子”誤讀教育公平04-27
在管理科學論壇上的演講04-27
淺析《年輕人古德曼·布朗》中的張力04-29
網友“曬工作”引跟帖熱議 法學畢業(yè)生賣餛飩04-28
穆王西征的介紹03-30
穆旦的《贊美》鑒賞12-15
信息海洋中的金字塔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