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通用1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F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1
在我即將離開我喜歡的那座城市之前,我開始閱讀麥卡勒斯,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寬敞的書店大堂里隨意翻開一本《心是孤獨的獵手》,跳過所有扉頁上諸如“二十世紀百佳英文小說十七位”這樣的宣傳字眼,直接翻倒了開頭!版(zhèn)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彼@樣寫到,兩分鐘后,決定買下這本書,因為這個偉大的開頭。
這是一本像洞一樣的小說,既清晰可見,又深不見底,五六個人物,若干種生活,若干個深深的隱藏著的自我,卻有著相同的孤獨,做為一個同樣寫小說的人,想到她23歲就寫出這樣的小說,難免讓人有些絕望,但是有些東西是文字意氣以外的東西,我合上書,久久的凝視著封面上麥卡勒斯那雙清洌而孤獨的眼睛,一個身患殘疾的又瘦又高的有著一張娃娃臉的女人,一個雙性戀者,一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寫的都是四個字,永遠孤獨。
鎮(zhèn)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有一天,兩個啞巴中的一個離開了,剩下的一個啞巴來到人群中,他立刻被人們所包圍,因為他不說話,所以每個人都以為他們終于找到了“上帝”,他們向他傾訴,仿佛找到了他們孤獨的出口,但是,“上帝”從來沒有真的聽懂他們的話,他有屬于他自己的孤獨,所謂心心相通,都只是一場誤會而已。啞巴同樣也活在誤會之中,依賴著自己內心的固執(zhí)而生存,堅定的相信那個離去了的伙伴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在整個的故事中,只有一個人是不孤獨,也因此不需要依賴任何其它人而存在的,那就是那個離去的啞巴,但他除了是個瘋子以外,還是一個任性的賊。直到有一天,離開的啞巴死掉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切都分崩離析,世界在下沉,下沉,前方只剩下一片永無止境的黑夜。
若是幾年前,讀這樣的一個故事,我也許會哭,而現如今,我只是放下書,到外面給自己倒一杯水喝而已,因為我知道故事里的任何一個人的孤獨與我無關,就像我的孤獨與任何故事都無關一樣,雖然我們看上去是那么的相同,會忍不住設想,是否我們還可以溝通,但這就像書中所描繪的一樣,那只是一場誤會。
但是我依然會像所有的人一樣有些不甘心,我接下去又找來了她的其它兩部小說,《婚禮的成員》和《傷心咖啡館之歌》,然而,麥卡勒斯自己也沒有找到出路,除了讓孤獨的人更孤獨,這個世界,沒有出口!痘槎Y的成員》是成長的孤獨,《傷心咖啡館之歌》是愛情的孤獨,所不同的是,等我讀到了《傷心咖啡館之歌》的時候,所看到的已經沒有絕望,只有絕決。
世界上本沒有上帝來幫助你走出孤獨,哪怕貌似上帝的人,此生也只出現一次,那就是辛格先生,那個優(yōu)雅的啞巴,他出現在麥卡勒斯23歲那年的故事里,然后他死了,從此以后,就再也沒回來過,在《婚禮的成員》中,麥卡勒斯不僅僅連一個假想的“上帝”都沒有給過那個十二歲的小女孩麥淇,連完全不能理解麥淇,但至少能夠互相陪伴的兩個伙伴,家里的黑人保姆和表弟也相繼離開了。沒有一個微笑,麥淇所有的出口甚至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場婚禮,但是當她來到婚禮的時候,她終于懂得了,她的孤獨與任何人無關,這個世界對她絲毫不在意。
成長的孤獨也許還可以對未來基于一絲希望,但是未來總有一天會來到眼前,我們總有一天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寄希望于未來,于是我們縱身撲向愛情,這就是《傷心咖啡館之歌》,對于靈魂深處總有著巨大的孤獨的人來說,愛情永遠是一個人的事情而不是兩個人的`,它是一個人逃脫孤獨的出口,所以愛一個人,遠比被人愛要重要得多,馬文愛上愛米莉亞小姐,愛米莉亞小姐愛上那個叫雷蒙的羅鍋,而羅鍋又愛上了馬文,三個各不相同的人,三個同樣被孤獨詛咒的靈魂,三場注定沒有好下場的愛情,他們的愛情都與被愛者無關,形成的是一場怪異的輪回。雖然愛米莉亞小姐令人同情,但我卻不能因此憎恨馬文和羅鍋,因為在巨大的孤獨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上帝,沒有救贖,只有孤獨,傷心咖啡館,它是孤獨旅人的最后一站,馬文和雷蒙走的時候,將愛米莉亞小姐的一切都搗毀了,燒毀了。,你若真要在她的小說里尋找出路,這就是麥卡勒斯最后的出路,你愛的人和愛過你的人,他們都于你無關,愛,只是讓人更孤獨,更加互相憎恨的東西。
“到第四年,愛米莉亞小姐從奇霍請來木匠,讓他把門窗都釘上了板,從那時起,她就一直呆在緊閉的房間里!
在我所遇到的作家中,還沒有人能像麥卡勒斯一樣把孤獨描寫的這樣迷人的呢,我并不為她的作品而傷感,在我看來,麥卡勒斯自己對讀者也絲毫沒有此意。和小兒女們的孤獨不同,麥卡勒斯的孤獨是巨大的,正因為這孤獨太巨大,有時候反倒讓人更加坦然,仿佛是再渺小的靈魂,一旦擁有了這樣巨大的孤獨,也會變得強大起來,這強大,就像孤獨本身一樣是無法超越,不可戰(zhàn)勝的。如果你還因為孤獨而感到忐忑不安,憂傷不已的話,那么,這之能說明你還不夠孤獨。這才是麥卡勒斯式孤獨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誰能畫出孤獨的樣子?這是閱讀麥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個問題,孤獨原來總是有著不同種的顏色,梵高的孤獨是流光四溢的燦爛星空,馬爾克斯的孤獨擔負著的是一個民族。海明威的孤獨總帶著硬硬的殼,而麥卡勒斯的孤獨卻是木質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獨,早已隨著我的年華老去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它筆直的沖向天空,向著那虛無生長,什么也無法將它阻擋,直到有一天,我們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強大,但它和任何人無關。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遠不會退場。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2
從不受他人感想干擾的私人閱讀中,對麥卡勒斯那些孤獨的描述對象,最能獲得感應的是經歷成長之痛的青春期女孩。在《婚禮的成員》里,是弗蘭淇。在《心是孤獨的獵手》里,是米克。
在已屆中年的咖啡館老板比夫的眼里,那個12歲左右的米克有著瘦長的身子,灰亞麻色的頭發(fā),穿著卡其布短褲,藍襯衫,網球鞋,第一眼看去象個男孩。有時會拖著幾個流鼻涕的弟弟,除此之外,總是單獨一個人。比夫在咖啡館里等待米克的到來,她的粗魯和孩子氣奇怪地占據了他的心。成長中的米克就象打磨中的瓷器,粗礪、緊繃卻又鋒利地劃過他單調而滯鈍的生活。
在米克身上,被劃分出兩個地方——“里屋”和“外屋”。學校、家和每天發(fā)生的事放在“外屋”,音樂藏在“里屋”。那是一個對音樂極度敏感的孩子,總有一首鋼琴曲或是其他曲子,在她腦子里轉來轉去。她有著驚人的通感能力,莫扎特的曲子——“聞起來有春天雨后的味道”,“有時候他的音樂像是五彩繽紛的水晶糖,有時候卻是她所能想象的最溫柔、最悲傷的事物”,讓她每次聽時心臟都會縮緊。而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音樂的開頭像天平一樣,從一頭搖晃到另一頭。像散步,或者行軍。像上帝在夜里神氣活現地走路!倍诙䴓芬饩故呛谏,“不是悲傷的,但整個世界都死了,都黑了”。安靜、隱秘的夜晚,米克坐在別人家屋外的.樹叢里,聽著屋里的收音機放出的音樂,感覺象這樣美妙的音樂簡直是世上最令人傷心的事。她被音樂擊中了,在聽完第三交響曲后,她轟然躺倒在地上,抬頭看著天,音樂給她留下了傷害和空虛。
越是敏感的孩子,在成長中喪失的越多。她盼望能有一個地方,可以大聲地唱歌,但是她沒有自己的空間,有些曲子,太私人了,沒法在擠滿人的房子里唱。她的夢想——她作的曲和畫,以及一把破琴,只能藏在床底下的一只大帽盒里。她省下午飯的錢請人教識譜,這讓她整天都處于饑餓中。然而不久以后,她弟弟巴伯爾射傷了鄰居的小孩,為了賠償,她們全家陷入了困境,她不再有午飯錢了。于是,她再也無法待在“里屋”了,而是被家人打扮成16歲的樣子去薦工,成了一名普通的店員。
象打磨到一半就被遺忘的坯具,喪失了成形為瓷器的機會,她提早介入了現實生活的磨損中,一下子蛻掉了青澀的外殼,卡其布短褲替換成了裙子和脫絲的絲襪,一徑地粗礪下去了。 “里屋”的音樂象被鎖在了離她很遠的某處,讓她再也觸摸不到。
成長是否必須付出喪失幼細內心的代價,也是否只有粗壯的心臟才能對付貧乏的生活,從孤獨走向群體是一種必須的進化還是選擇性的妥協(xié)?
我只看到,夏季的花朵在9月開始凋落,最終一朵也不剩。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3
《心是孤獨的獵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是首次出版于1940年由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創(chuàng)作的小說。
這本書看得斷斷續(xù)續(xù),不僅僅是因為情節(jié)的單薄,更主要的是書中營造的壓抑氣氛。
讀完,如釋重負,卻又陷入了反芻的狀態(tài)。書中以一個完美的聾啞人辛格為核心,圍繞著他,重點描寫了四個人物,一個是癡愛音樂富有個性的少女米克,一個是自認為有解放黑人使命的.黑人醫(yī)生考普蘭德,一個是看似冷漠實則富有同情心的咖啡館老板比夫,還有一個是工人運動的積極分子杰克布朗特。
他們都胸懷著志向或者理想,可是身邊沒有人理解他,當他們遇到了辛格,便都熱情地把心中所想滔滔不絕地說給他,一個聾啞人聽。
而辛格總是微笑著點頭,禮貌地用便條進行回復。事實上,辛格的心中只惦記著一個人,安東尼帕洛斯,一個貪吃的有著精神疾病的肥酒鬼。
這本書我最困惑的就是辛格對待這個朋友的感情,可以說安東尼帕洛斯一無是處,而且對辛格非常的冷漠,可是辛格卻懷著戀愛一般的感情對待這個朋友,甚至當安東尼死去后,他一反平時的溫文爾雅,變得粗暴無禮,最后甚至飲槍自絕。他用槍殺死了自己,也殺死了孤獨。
讀到辛格得知安東尼逝去后的反常,我甚至認為安東尼就是辛格最隱秘的內外,也許他也渴望著如安東尼一樣任性、貪吃、酗酒,然而他只能做出如別人希望的那樣,彬彬有禮、公正安寧、智慧通達,所以當安東尼死去,他的歸宿與寄托也轟然倒塌,最后他也生無可戀了。
書名是《心是孤獨的獵手》,米克、比夫、杰克、考普蘭德都把辛格當作知心,就像辛格把安東尼當作摯友,而真相是他們都太自以為是。存在于這個世界,根本不要指望有人能夠真的理解你。
于是想到了屈原,吟唱著九歌的屈原,寧溘死以流亡的屈原,他終究沒能突出孤獨的重圍。所以我更喜歡蘇東坡,沒有人理解他,他就去田間與農夫對話,去寒塘邊找孤鶴對話,去夢里里找亡妻對話,他被貶黃州杭州儋州惠州,遠到了海之角,然而他依然樂呵呵,炙羊骨做東坡肉,寫寒食帖作東坡詞。
我的人生觀里,覺得孤獨并不可恥,關鍵自己要能在孤獨的城堡里開辟花園,縱然外面凄風苦雨,從窗外望出去,依然有娟娟花魂。
這本書看得太辛苦了,不做推薦。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4
心是孤獨的獵手——這是一個攝人心魂的題目。請原諒我借用了麥卡勒斯的作品之名。我沒有讀過這本書。準確來說,是沒有時間來讀,但不妨礙我對它的偏愛,時常從書架上抽出,摩挲一番。我喜歡這樣的書名,就像《郵差總按兩遍鈴》,盡管里面沒有出現過一位要按兩遍鈴的郵差(他真是閑透了);就像《金鎖記》中也并沒有一把斑駁的鎖頭……但無一例外,這都是作家寄以情感——或痛苦或幸!淖罴汛鸢。
我在其中找尋。
當我第N次從教學樓向食堂走的時候,我往往在想我要排多長時間的隊。我向來不是聽話的學生,抓緊利用這段時間思考剛剛講過的公式能不能證出來——這不是我會做的。我想獵到手的無非就是幾分鐘后能吃到什么菜。這幾分鐘也往往是我自己完成的(聽別人的建議吃你不愛吃的感覺真是太糟了)。最后,我的經驗是:千萬不要點食堂的宮保雞丁。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我到底要什么?說“心是孤獨的獵手”,涉獵范圍卻幾乎容納種子的夢境——種子的夢里永遠沉睡著森林。我相信我也總會犯下相反的認知錯誤,繼而朝著前途光輝萬丈,前路人海茫茫的“必然選擇”走下去。結果,有個人卻在百年多前就坐在原地瘋狂高呼“我是太陽!”。
他獵到了什么?
最后,我還是我,在日子里捕獵各種生活需要。他成了尼采,還在瘋狂高呼“這正是我的孤獨啊”!
所以很多時候心的確是獵人,但沉沒在人的滔滔追求之下,分吃一頭腐爛的死鹿身上的肉。那么我還真是找不到,所謂真正的,高尚的孤獨。
尼采的`奇異和歧義,的確造就了他自己的哲學主義。以至于百多年后的今天,無數人又步其后塵,啃他吃剩下的骨頭。
“相駁”本就是每個獵人必須信仰的孤獨。
海明威是個很好的獵人。他的一生可總共獵到四個女人(這還只是有名分的),難道還不合格?當然,我開個玩笑。
很難想象那位圣地亞哥老人要一邊緊張地攥著魚線——這根本就是一場戰(zhàn)爭——另一邊卻夢著非洲海灘上的獅子,然后醒來自言自語地提問:那支棒球隊贏了沒有。他的打獵過程寂寞艱難,孤獨地思念那個男孩,上岸時只剩下魚骨。不錯,孤獨的獵手。
我知道,作家們總是有辦法把自己的思想滲透進他的作品,正如你無法讓魯迅去寫童話劇,至于海明威為什么要把他人生最后的“獵物”設定得如此,恐怕沒人知道。所以我說,作為讀者,我們只能瞻仰其獵捕浮生得到的巔峰之作,尊重其孤獨。
我們希望著升堂入室,可到頭來為什么還是會時光虛擲馬齒徒增——不夠孤獨,步太多前人的路。而且更多的如“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癲狂”——這是狩獵過程中的可笑又荒唐。
對于我而言,一個人和一顆心沒有分別,孤獨也不是定要以狹隘的非死即瘋為結果,獵人更不是你伸手去抓,簡單拿到一個洋娃娃歡呼雀躍——怎么得到的方法還是別人施舍你的。境界上的東西,又有誰說得明白呢。
于是在我毫無頭緒的時候,往往駁回自己捕獲的經驗之談——例如——再吃一次食堂的宮保雞丁。
獵手孤獨,是心的追求。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5
“心是孤獨的獵人”,工作在23歲時出版。當我第一次得到這本書時,我拿了巴基斯坦,我的指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迷人的臉頰,灰色的眼球,一點點的平均值。我仍然無法幫助猜測她的生命,寫作尤其是寫作的?
Genius小說家,我認為這種過度評估是合理的。她的.洞察力就像一個微相機,它只是到處都是。結合了傳統(tǒng)血液的張緊語言和常規(guī)血液的比喻,不可能說。
邪惡美國小鎮(zhèn),漫長的夏天,平庸的人口。每個人都互相面對,就像電影上的一部電影。有時候我會想到歌手的溫柔臉,以及聽到莫扎特在草地上的女孩,記憶力味道,是一個未知的香水。
在圣經中,愛永遠不會停止。所以在麥卡盧斯描繪的世界里,孤獨就是愛,它永遠不會停止。我一直在考慮為什么我們必須抵抗世界,隨著外面的任何入侵,從另一個方面,如果它就像海綿,它會做什么?Splrah說,沒有人會在年輕人中孤獨,渴望緊密和理解。這種感覺顯然是矛盾的—希望理解但拒絕溝通。畢竟故事遠非,我們也會變老,只有寂寞仍然無知?8月,其余的是一個沉默的比喻。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6
作為一名獨生子女,在與父母的代溝中,孤獨對我是最好的詮釋。那時,孤獨似烈酒,愈醉愈歡,直到《心是孤獨的獵手》這杯濃茶,泡進我的生活。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作者麥卡勒斯一舉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現代文庫20世紀百佳英文小說”第17位。小說主旨凸顯的是麥卡勒斯式的主題: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
作品以一位聾啞人辛格對另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聾啞人安東尼帕羅斯的單相思為主線,以黑人醫(yī)生科普蘭,少女米可,工人運動者杰克和咖啡店老板比夫對辛格的信仰為支線。辛格活在愛上一個人的幸福中,因為他不會說話,又能讀懂別人的口語,時常帶著贊賞的微笑,讓身邊的人們敬若神明。
辛格是一名會打手語的聾啞人瘦子,他狂熱的迷戀著安東尼帕羅斯——一個只關心吃喝玩樂的聾啞人胖子。安東尼帕羅斯是貪婪的無底洞,他瘋狂地勾引著辛格,辛格見到他拼命打著手語,辛格認為他能懂,可是他只關心著辛格帶給他的這些那些。他活在貪婪的孤獨中,最后因病去世,而辛格卻陷入了情感的孤獨,開槍自殺。
辛格與安東尼帕羅斯曾有一個好朋友,卡爾,三個人相處很融洽。已患有精神病的安東尼帕羅斯以為卡爾偷喝了他們所有的杜松子酒而對他大發(fā)脾氣,把卡爾嚇走,之后他們就沒遇到新的朋友。他們是孤獨的陪葬者,辛格不斷地傳輸著愛與執(zhí)著,可憐的是他選錯了人。我最惱火的是每次當辛格拼命打著手語,安東尼帕羅斯卻漫不經心的各種神態(tài),他在一點一點地將辛格消磨殆盡,辛格卻毫不在意,認為這是值得的——瘋狂使人淪為走狗。
科普蘭是反對種族歧視的一名醫(yī)生,但是身為白人的辛格沒有對他不滿,他相信著辛格。他為了黑人的崛起努力,但他將他的偉大抱負強加到子女而不被理解,最后因癌癥離開了鎮(zhèn)子。流浪工杰克的遭遇與他相似,他到處幫助工人階級,也因得不到支持而離開了小鎮(zhèn)。他們認為辛格是唯一懂他們的人,正如辛格對安東尼帕羅斯一樣。最后辛格的自殺使他們孤立無援,淪為失敗者。他們都是很強硬的人,辛格生前他們還見過面,一起討論革命,一開始還一拍即合,最后卻因為彼此的小固執(zhí)一哄而散。盡管他們都有遠大的理想,最后卻一事無成,他們也付諸了行動,但是強硬成了他們致命的缺點,所以與人相處很重要。就好比班干部競選,兇巴巴的人可能會陷入孤獨,吃幾分虧,即使他們有能力去管理班級!澳睦镉斜┱,哪里就有反抗!
熱戀音樂的少女米克同時也喜歡著辛格。她將世界分成里屋外屋,外屋是不理解不支持她的人,而里屋是辛格和音樂。嘈雜無趣的外屋令她厭倦,她選擇獨自待在她安靜的里屋,創(chuàng)作自己酷愛的歌曲,想象自己的未來。但是她光有富裕的思想而沒有物質的資本,在辛格自殺后暫時放棄了音樂,去了一元店做銷售員。她像極了現在的學生,志向高遠而嗷嗷待哺。她肯為自己的.夢想付出,放棄了一份友情,最后卻被生活制約。想想捧著手機的自己就覺得羞愧,不會做飯只會吃,做著清華的夢玩著游戲,我們的青春就這樣從指尖滑落。令我感觸最深的不是米克,是米克的弟弟。他喜歡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女孩,雖然她很少理他,但他還是堅持喜歡她,最后他朝她開了一槍,他本不想開槍,可是孤獨下的靈魂,多么的不自覺。
比夫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他是咖啡店老板,出于自身身體障礙,對“畸形人”抱有同情。他很少與妻子進行同床生活,但妻子的突然離世讓他深受打擊。作為旁觀者的他每天料理著咖啡店,重復著千篇一律的生活,好似脫離世界存在的局外人,這個大千世界似乎與他沒有絲毫關系。他的孤獨是最直接的,時不時幫幫朋友,沒有固定的友情。他有洞察世界的能力,但是孤獨使他邁不出手腳。他是我崇拜又不能效仿的偶像,生活需要打交道,閉關鎖國最終只會敗北。
看完這本書后我感覺任何事物,在加上孤獨后,都失了幾分完美,多了幾分單調。在邁向成功的同時,我得離孤獨遠點……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7
如果有人問我,有什么會永遠跟隨著人永遠不會離去,那么我想,我的答案一定會是孤獨。
但麥卡勒斯沒有用愛情和自由的慘烈或迷茫來描述關于生活與孤獨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首平淡生活的序曲,一個街區(qū)上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追求,也有他們各自無法為人所知的希望與失落。它沒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甚至,這本書并沒有所謂的主人公,每一個出現的人,都是關于孤獨的主人公。所以,對于《心是孤獨的.獵手》的評價一直呈現出兩極化,部分人強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高度贊譽。
或者說,這本書并不是討論孤獨本身,而是人們怎樣在瑣碎的生活里,一點點感知屬于自己的孤獨。
印象最深,或者說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于啞者辛格的部分。他一直有一個放在心上,無比在乎的聾人朋友,而這個朋友并不懂得他對他的關愛,甚至不可能給予相同的回應,而辛格對他的期待似乎也并不是所謂的回應,只要對方好好活著便好,哪怕是坐很久的火車去見他,能夠見到他,似乎都是與孤獨無關的。而后來,當這位朋友去世時,辛格先生終于選擇了開槍自盡。
有時也會想,孤獨其實并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無法依賴,每個人都有自己關于孤獨的理由。也許,有的人需要的是鮮花與掌聲,有的人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有的人需要的是內心的寧靜,又比如,如辛格先生一樣,需要的是同類和愛的寄托。在這個偌大的城市里,好像時時刻刻都有孤獨在跟隨著,甚至慢慢它們成了影子和癖好。但如書的名字一樣,人的孤獨其實還是源自內心,外界給的冷終究不及心底的寒。也許,生活需要每個人去學會如何與自己和平共處。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8
“我們都是孤獨的總和,一顆星星的閃亮,不足以構成一個星相。一棵大樹的總和,集結單一的重量”。聽著這首歌,不禁想起曾經讀過的一本書《心是孤獨的獵手》。
本文作者卡森·麥卡勒斯,二十二歲完成《心是孤獨的獵手》。她的一生遭受著疾病的痛苦,三次中風導致著她在29歲時就癱瘓了,她雖是孤獨的但并沒有倒下,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作品。
這是一個孤獨的故事。美國的南方小鎮(zhèn),八月漫長沉悶的下午,人們本應在自己的職位上工作,而人們卻在午夜的咖啡店里喝著冰啤酒徘徊。在美國,黑人是會遭到歧視的,黑人渴望得到平等。麥卡勒斯寫黑人對于自由的隱忍與矛盾的苦痛,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瘋狂絕望卻又依然堅定地向前走的決心……這是一個孤獨到極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個溫和的聾啞人用他的孤獨預示了美國這樣一個狂亂年代的變更。沒有人能擺脫掉孤獨的影子,至死方休。
Alone指獨自一人,lonely指內心的寂寞。就這兩個單詞便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心靈的寂寞。就像干枯的泉水,即便煥發(fā)生機也不再像原來那樣甘甜;像在黑夜的人們,即便有一盞燈為他們而照亮,心里還是很懼怕;像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們,即使獲得了平等,他們也不會再真正的開朗。“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边@句話說得沒錯,一個人獨自走在街上,雖是一人但并不寂寞,因為他可以欣賞路邊的風景,他可以感受到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不寂寞。而雖在繁華的鬧市,心寂寞則人寂寞!盁艋痍@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冷冷清清,幾番回首,又恐前塵寂。”
現在有很多孩子得孤獨癥,他們不愿意說話,不愿與人交流,他們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們害怕別人闖進他們的世界,所以每當有人來跟他說話,他們總是很恐慌。
我們每個人都是小小的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即使是孤獨的,我們也開心。在這個世界里即使沒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也覺得豐富多彩,所以我們都是孤獨的總和,都是一顆晨星,一顆小樹苗……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9
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周,一開始看這本書其實是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的,當然還有封面那雙充滿故事的眼睛,后來讀下去感覺還挺沉重的,這是一本關于孤獨的書。
作者描畫了幾個人的成長與經歷,孤獨、安靜。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與目標,可他們卻在一次次與身邊的人的溝通中遭受失敗,處在無人理解的孤獨境地中。每個人都害怕孤獨,都不愿意每天生活在孤獨與寂寞中。一開始看的時候確實很壓抑,但到了后頭就釋然了,大概是發(fā)現并且明白了無論在哪里無論在何時,都有這樣孤獨的人在掙扎的生活,充滿不安卻又充滿希望。
小鎮(zhèn)上的這些人被內心的理想和期冀所桎梏,一直在渴望被尊重被傾聽,所以他們喜歡辛格,因為他是一個聾啞人,他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也只是一個好的傾聽者,辛格友好而沉默,他總是安靜傾聽,但他只向一個人傾訴——安東尼——另一個啞巴,雖然對方從來都懶得回應,但辛格知道,對方懂自己,這里只有一個人從不傾訴,啞巴安東尼,可最終他成了暴躁的精神病人,看到這里感覺有些許的諷刺。
這本書從啞巴辛格和他的啞巴朋友安東尼開始,然后以辛格的葬禮結束。悲慘的結局使我明白,人無論何時都要有一份寄托和希望,否則離盡頭就不遠了。
曾幾何時,我們也有過滔滔不絕的'訴說,帶著星星的眼睛,揮舞起來的雙手,強烈的傾訴欲,而最終在毫無回應中歸于沉默,于是靈魂開始習慣在黑暗中迸發(fā)出無數火光,又暗自殞滅?释麅A訴而又害怕傾訴,渴望被傾聽卻又害怕被傾聽,這才是孤獨的本源吧。
孤獨是時刻都存在的,不要試圖逃避它,要勇敢面對內心的孤獨,必要的時候享受孤獨,學會傾聽也學會傾訴,更重要的是勇敢面對自我,面對孤獨,懷著一份寄托與希望,勇敢的面對生活帶來的一切,經歷人生帶來的悲或者喜,最終才能笑看人生。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10
看《心是孤獨的獵手》時,正是夜晚,天氣悶熱,窗邊放著一點葡萄酒,我突然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孤單的人。
有一點微醉。但沒有徹底醉。會想象一下,那些帶著醉意工作和生活的人,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這對我來說,當然是難以理解的。
我清醒慣了。
不想冒一點點的險,打開窗睡覺,都算一種冒險。公眾號剛發(fā)了一篇文友的稿子?吹接泻枚嗪枚嗟牧粞,真是羨慕,她真有人氣。我甚至去搜索了一下,一篇文章下面最多可以精選多少留言。這么有人緣的女人,是什么樣子呢?是怎么做到的呢?突然有些好奇。
不走出舒適區(qū),會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卡森·麥卡勒斯20歲就開始創(chuàng)作的。我在那個年齡的時候,思想認識還遠未達到她的深度。那時,一本《簡愛》,里面優(yōu)美的語言,就已經讓我大為傾心了?v然也孤獨,卻從未深入思索過,孤寂的本質。
無意中讀到這本書,是緣于一個閱讀軟件舉辦的活動。讀滿五分鐘,就免費贈送電子版。只讀了五分鐘,我就已經被吸引住了。故事的開頭,就是從前有兩個啞巴,每天安靜相守。可是某一天,其中一人生了病,經常闖禍。另外一個,不得不各種為他善后,甚至花光了自己的積蓄?删褪沁@樣,也保持不了現狀。好友被親戚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從此辛格孤身一人。只能隔一段時間,去遠方看安東尼帕羅斯。他明顯離不開這個親密的朋友。因為他習慣用手語,向安東尼帕羅斯傾訴每日的所思所想。我很想知道,他們后來怎么樣了,于是,在每天還有其他事情的情況下,我還是擠出時間看完了整個故事。孤獨,其實是大部分人的宿命。最后安東尼帕羅斯去世了。得到這個消息后,辛格覺得活著再無意義,果斷自殺。明明,有另外三個人習慣向他傾訴,當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而他,在他們面前,就像安東尼帕羅斯對他一樣,沉默傾聽,仿佛理解并懂得他們。
而實際上,并不了解。
他并不真正需要他們。就像安東尼帕羅斯,其實對離開他,也沒有太深的感覺。這種依戀注定是不平衡的。更像是對另外一個人的.幻覺,和理想投射。
深切喜歡辛格的那三個人,一個是有音樂天分的貧窮少女。一個是社會主義者。另一個是想要改變同類命運的黑人。都是在當時環(huán)境里,與眾不同的,曲高和寡,不被接納的。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都有精神世界里的痛苦,和不甘心,不安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是孤獨的,弱勢的。
只有辛格,給了他們一種錯覺。覺得周圍,終于有了完全接納、支持他們的人。那么唯一的真正的朋友。這個故事,就有了悲劇的意味。他們不明白,辛格為什么隔一段時間,就會消失一下。也不明白,為什么辛格可以放棄他們,突然去死。又為了什么而自殺。
當那個被他們理想化的辛格,不復存在時,少女不再做音樂夢,而是成了平庸的售貨員。黑人老了,生病了,被親人送往鄉(xiāng)下。社會主義者覺得再無留下的理由,離開了這個地方。
我仿佛看到作者,那個正處于青春妙齡的女孩,她深切的憂傷,和她那遠遠超出年齡的孤獨。寂寞,和孤獨,是不一樣的。人們環(huán)繞著辛格,他不再有時間寂寞。然而安東尼帕羅斯不在,他感覺到的,是無法被任何人代替的孤獨。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11
孤獨向來是個謎,偉大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這一生命的母題。而卡森.麥卡勒斯無疑是一位佼佼者。這位22歲就因創(chuàng)作《心是孤獨的獵手》聲名鵲起的作家一生坎坷,15歲誤診風濕熱,經歷三次中風,29歲癱瘓,年僅50去世,似乎只能用急景凋年來慨嘆。
作品的底色往往和作者底色相融。這本書蒼涼而迷亂,充斥著卡森.麥卡勒斯獨特的生命體驗。開篇即是主人公辛格和好友安東納波羅斯的分離。兩人皆是啞巴,他們一同居住,一同生活,雖然個性截然不同,卻彼此珍惜。好景不長,安東納生了一場大病,愈后性情大變,做出一些荒唐而惹人厭煩之事,甚至小偷小摸,最后被他的表哥送進了精神病院。辛格自此陷入了無盡的思念與孤獨之中。
而后小說圍繞著辛格的生活,小鎮(zhèn)里各個人物紛紛登場。紐約咖啡館的老板布蘭農,喜歡莫扎特的米克及其一家,精通維修的流浪漢杰克,郁郁不得志的黑人醫(yī)生科普蘭……
每個人的孤獨不同且不可消磨。杰克心懷理想,追求真理,身處底層卻不甘,熟讀馬克思,范伯倫,疾世憤俗,內心火焰無處安放。正如他談到“一個人自己心里明白,卻無法讓人理解”,也有無奈“怨恨是從貧窮開出的最珍貴的花朵”。
喜歡莫扎特的米克是一個龐大家庭的孩子,她熱愛音樂,學著自己編曲,渴望擁有一架自己的鋼琴。而她的生活沒有給與她這樣的條件,在這個偏遠的小鎮(zhèn)里,那些繁華和美麗都是奢求,身邊圍繞的盡是瑣事。
熱愛觀察的人類的比夫是近乎異類的存在。開咖啡館在他眼里倒并非是正事,反而是瑣事。他身上有幾近冷酷的氣息,還有一個多病庸俗的妻子。
近乎奇跡的黑人醫(yī)生科普蘭在周圍黑人中備受尊敬,他熱愛真理,不信上帝,不滿身邊黑人的麻木不仁,希望他的.同胞能夠擺脫歧視壓迫,但不被理解。渴望孩子培養(yǎng)成“合乎使命”的人,事與愿違,他的孩子恰恰成了最庸俗的人。
正是這些人物的交織,孤獨交織成網籠罩在這個小鎮(zhèn)上空。在陰暗的基調下,似乎辛格是唯一的光亮。在小鎮(zhèn)人眼中,辛格平靜,善于傾聽給人以安慰。在我看來,辛格似乎變成了一種神秘的象征。黑塞作品《彷徨少年時》出現的德米安,是主角生命的引導者,具有神性,也是主角所尋求世界的守護人,文中主角向德米安尋求答案,將他視作愛人。諸君眼中的辛格。杰克向辛格請求認同,覺得他了解自己的思想全部;米克將辛格視作特殊,無處安放的孤獨在他身上找到寄托;科普蘭把辛格看做益友,為他的善心而傾倒。連小鎮(zhèn)上不認識的居民都把辛格看做與眾不同的人。他就恰如一面觀世鏡,所有人都能從他身上尋找到自己渴求的部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足以安慰人的,溫和的,善良的人竟會因為無法忍受摯友離去而舉槍自殺,讓這場孤獨的交響樂到了崩壞的邊緣。
更荒誕的是,辛格身為一個啞巴,多數時候也無法完全理解諸人的話語和痛苦,只是善意的接納。他在對安東納的信中寫道“他們都是大忙人。事實上,他們太忙了,根本不能為你描述清楚他們。我并不是說他們沒日沒夜的工作,我是指他們心中有無數念頭,所以無法平靜下來!痹谔岬浇芸藭r“他覺得我和他之間有個秘密,但我并不知道那個秘密是什么。”
德米安具有神性,所以從不迷茫,而辛格只是凡人。有趣的是,當杰克、米克、科普蘭、比夫同時來到辛格房間時反而引起了劇烈的爭吵。這似乎有些畸形,但或許如尼采所感嘆“人性,太人性了。
孤獨無解,換句說法即人生無解。最后,米克輟學成了一名售貨員,再也尋不到心中樂曲,深感欺騙直到麻木。杰克沒有尋求到支持者,反而殺死了人,抱著他的狂熱逃離。科普蘭患上肺癆,被迫離開小鎮(zhèn),從此要和他深感憤怒的親屬一同生活,而他那被鋸掉雙腿的兒子和他的姐姐還向上帝尋求恩賜。
看似旁觀的咖啡館主人比夫,與生前的妻子不和,兩人無話可說,可當她死去,他竟也無話可說——不是沒有愛,但更多的是一望無際的空虛。
作者如此殘忍而又輕描淡寫,小鎮(zhèn)人各色的人生,零碎的片段,但卻表達了一個共識:愛是一時的治愈,而孤獨則是永恒的伴侶。
比夫和他夫人是死別,生前兩人的心卻遠隔千里,無話可言。而辛格無比渴望與安東納交流,渴求陪伴卻未能得到,最后走上了死路。能言者不知何所言,莫能言者卻渴求,一種悲劇性的啼笑皆非。主動者和被動者,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孩子和少女,老者和青年同樣被孤獨圍剿。長的是孤獨,長的也是人生。
孤獨是個破壞分子,讓人荒唐,讓人心碎。身為凡人的我們也只能與之共存。人人共同,不論你是不是愛莫扎特,愛馬克思,愛革命,是個啞巴,是個咖啡館館主。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這是馬爾克斯的話語。而作者卡森.麥卡勒斯擁有的是荒謬又深刻的人生所帶來的孤獨,恰如她筆下眾生。我疑心她的靈魂都遺落于此,都是化身,于是冷酷,于是痛苦,于是空虛,恰如玻璃,一摔即碎。
有些文章批評她筆下某些人物明顯的畸形和怪異,她則正面回應:人們對病態(tài)的指責是毫無道理的。一個作家只能說他的寫作是內心的種子在潛意識中萌芽開花的過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沒有生命的東西才不正常。對作家來說,只要是脈搏跳動、能夠活動、能夠在房間行走的東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不論如何,這本書確實不留情面,書中千回百轉,致死不休的孤獨,恰如人生。與此同時,這本書不免讓我想到了一部電影---海邊的曼切斯特,同樣孤獨的讓人心碎。主角Lee一直在失去,自己的失誤讓他失去他的孩子,繼而他的妻子離開了他。由于哥哥病故,他只好重回曼切斯特這個傷心之地照顧侄子。盡管他們有許多快樂的時刻,他還是想要帶著侄子離開。而侄子卻不能放下熟悉的一切,同時又渴望與母親生活,很遺憾,侄子的母親再嫁,見面只有無言,而lee與前妻試圖重歸于好,為她當時只顧自己的痛苦沒有顧忌到他的感受而道歉,而Lee卻早已無法原諒自己。
并沒有能夠重來的,可以挽回的人生。就像Lee最終回到了波士頓,沒有久留,就像最后辛格舉槍自殺,永遠拋棄了那個迷亂的小鎮(zhèn)。難道一切只能希冀于死亡或是逃離?死去長眠于地下,而活著的要么麻木,要么被欺騙,要么欺騙自己,要么空虛。
以《超脫》里的一段臺詞作結:人們彼此疏遠,內心卻支離破碎。每一天結束,也許你是常人中偏執(zhí)又瘋狂的那一個。你急于融入人群,因此又一次變成了隨波逐流的群居者。為此你付出的代價,是一種長期的超脫的痛。不論幸是不幸,你的掙扎,無人能見,無人能懂。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 篇12
我被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欺騙。仔細揣摩,發(fā)現所謂“心是孤獨的獵手”是有歧義的。一種理解是,“孤獨”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名詞,心也好,獵手也好,只是埋頭暗暗追尋某種隱秘的孤獨。而另一種理解是,“孤獨”僅僅是修飾獵手的形容詞,心是野心勃勃的主角。當我看到它的英文名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之后,我了然作者其實是第二種意思,而我心里卻始終認同第一種被誤解的理解,并且這種對“孤獨”強烈的認同伴隨到我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
這是一個孤獨的小生活圈。通宵營業(yè)的小咖啡館,簡陋破敗的居民房,充斥械斗的街角……這是40年代美國南方一個填塞絕望和困苦的小鎮(zhèn)。從不停歇的種族矛盾,恐怖的兩極分化,倦怠險惡的政治 斗爭……于是,每個人都跌落至孤獨的深淵,無人傾訴。
這本書讓我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想象得很簡單。有人說,這部書講述了一個感人的同性之愛。我覺得這種說法挺荒謬。我們總是習慣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取上一個看似響當當的名稱。比如,男人和女人,他們可能是“情人”“夫妻”“紅顏(藍顏)知己”。女人和女人,她們常常是“姐妹”“情敵”“虛情假意的朋友”。男人和男人,他們則常常被料想為“同性戀者”。對各種關系予以清晰的劃分和糾正,在我看來是過于目的化的。這本書沒有顯現的愛情。也許小女孩米克對啞巴辛格先生有曖昧的好感,但那也是她的一種孤獨的心靈寄托。這與杰克·布朗特和考普蘭德醫(yī)生對辛格先生的關注和特殊好感是相似的。我們孤獨的時候,總是想尋覓一個能默默傾聽我們傾訴的傾聽者,也許啞巴能做到這樣一點。而辛格先生他的傾訴寄托則在他的同類身上,他們也許更能交心,更能化解孤獨。所以我說這本書中人物的'關系是簡單的——也許僅僅只有傾訴者和傾聽者的關系。
沉默不是孤獨,但它造就孤獨。有時我們和人相處,最好選擇沉默。因為和一些人相處,我們總是感覺離真實的自我很遙遠,仿佛自己內心高傲的靈魂也變得粗糙、渺小和平庸。這樣心和心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我們積蓄在內心深處的控訴越來越龐雜。
卡森還描摹了民族的孤獨。黑人們在陰仄的底層自顧自地訴說“我們的使命是充滿力量和尊嚴地走過蒙受恥辱的日子。我們要有強大的自尊,因為我們知道人類精神和靈魂的價值”,他們憤怒,他們委屈,像是走不出暗夜的野獸。他們徒然觸到絕望的堅實底層,在那里強迫自己安心。也許就在這里,他們有著自己民族強烈而神圣的快樂吧。被壓迫的笑聲,在鞭子下,黑人們對著他們憤怒的靈魂歌唱。也許那并不是一種號召的音樂,只是一種唱歌的感覺。一個民族孤獨地踟躕著,無人傾聽體諒,這才是最可怕的孤獨吧。
有這樣一句話“我徒然學會了抗拒熱鬧,卻還來不及透悟真正的冷清”,不著一字“孤獨”,卻滿是“孤獨”。也許孤獨的感覺是需要我們獨自體嘗、獨自吞咽的。孤獨不再是盲目地抗拒人流或者找人傾訴,孤獨時也許有我們真正的自我。
【孤獨是心的獵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孤獨不哭作文(通用22篇)09-05
讀書筆記摘抄03-23
《初雪 》讀書筆記08-16
c語言讀書筆記03-23
草葉集讀書筆記06-18
汽車構造讀書筆記08-22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6-18
讀書筆記的寫法指點04-14
護理札記的讀書筆記06-19
英語 讀書筆記(精選16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