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史慈
東漢末年武將
太史慈(東漢末年武將)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tǒng)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目錄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家族成員 后世紀念 收縮展開 人物生平知名當世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fā),是個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學,后擔任本郡奏曹史。當時本郡與本州之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掌刑賞之官吏)知事者較有利。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fā)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才開始求通上章。太史慈假意問州吏道:“君也是前來欲求通章的嗎?”州吏答道:“是的!碧反扔謫枺骸白嗾略谀睦?”州吏道:“在車上!碧反缺阏f:“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相與。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懷,取過州章,便提刀截而毀之。州吏大驚高呼,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間,跟他說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兇禍?峙露紩嗟葻o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敝堇粢苫蟮貑枺骸澳銥楸究ざ鴼奈业淖嗾,已經(jīng)成功,怎堋也要逃亡?”太史慈便答:“我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視察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jīng)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以致?lián)p毀公章。如今即使見還,恐怕亦會因此見受譴責刑罰,因此希望一起逃去。”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后,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復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于遼東。
北海報恩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北海相孔融聞知此事,十分稱奇,于是數(shù)次遣人動問太史慈的母親,并奉送贈禮作為致意。適逢孔融為對付黃巾暴寇,出屯于都昌,卻被黃巾賊管亥所圍困。太史慈從遼東返家,母親對他說:“雖然你和孔北海未嘗相見,但自從你出行后,北海對我贍恤殷勤,比起故人舊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如今為賊所圍困,你應該赴身相助!庇谑翘反攘艏胰蘸螅悛氉詮酵疾。當時賊圍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沖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賊圍日逼。孔融乃欲告急于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愿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孔融便道:“現(xiàn)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說難以突圍,你雖有壯志,但這始終是太艱難的事罷?”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才遣我來相助府君之急;這是因為我應有可取之處,此來必能有益于府君。如今眾人說不可突圍,若果我也說不可,這樣豈是府君所以愛顧之情誼和家母所以遣我之本意呢?情勢已急,希望府君不要懷疑!笨兹谶@才同意其事。 于是太史慈嚴裝飽食,待天明之后,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引著兩騎馬自隨身后,各撐著一個箭靶,開門直出城門。外圍下的賊眾皆十分驚駭,兵馬互出防備。但太史慈只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出而習射,習射完畢,便入門回城。明晨亦復如此,外圍下人或有站起戒備,或有躺臥不顧,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習射完畢,再入門回城。又明晨如此復出,外圍下人再沒有站起戒備,于是太史慈快馬加鞭直突重圍中顧馳而去。待得群賊覺知,太史慈已越重圍,回顧取弓箭射殺數(shù)人,皆應弦而倒,因此無人敢去追趕。 不久,太史慈抵達平原,便向劉備游說:“我乃東萊之人,與孔北海無骨肉之親,亦非鄉(xiāng)黨之友,只是因為慕名同志而相知,兼有分災共患之情義。方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久聞使君向有仁義之名,更能救人急難,因此北海正盼待貴助,更使慈甘冒刀刃之險,突出重圍,從萬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存知此事。”劉備乃斂容答道:“孔北海也知世間有劉備嗎!”乃即時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賊眾聞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圍散走?兹诘脻鸁o事,更加重視太史慈,說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笔虑檫^后,太史慈還啟其母,其母也說:“我很慶幸你得以報答孔北海啊!”
酣戰(zhàn)孫策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后,未與之相見,于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未去而孫策已攻至東阿。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币虼酥涣钐反葌梢曑娗。及至神亭,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斗,正與孫策對戰(zhàn)。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系于頸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并至神亭,二人才罷戰(zhàn)解散。
得遇明主
其后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于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同時,孫策已經(jīng)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后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于囚執(zhí)太史慈。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握著其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zhàn)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太史慈說:“不可知也!睂O策大笑,說道:“今后之路,我當與卿共闖!奔窗萏反葹殚T下督,還吳后授以兵權,拜折沖中郎將。后來劉繇喪于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馀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睂O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舍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更替其餞行送別至昌門,臨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能夠回來?”太史慈答道:“不過六十日!惫蝗缙诙。 關于太史慈降孫策一節(jié),《吳歷》有另一段文字記載:“太史慈于神亭戰(zhàn)敗,為孫策所執(zhí)。孫策素聞其名,即時解縛請見,詢問進取之術。太史慈答:“破軍之將,不足與論事!睂O策說:“昔日韓信能定計于廣武,今策亦能向仁者詢求解惑之法,你又怎堋要推辭呢?”太史慈便道:“揚州軍近日新破,士卒皆離心分散,難復再合聚;慈愿出去宣示恩惠,以安其心并集其眾,但只恐不合尊意而已!睂O策竟跪而答道:“這實是策本心所望。明日中,希望君能及時來還。”諸將皆十分懷疑太史慈,獨孫策堅說:“太史子義是青州名士,向以信義為先,他終不會欺騙我。”明日,孫策大請諸將,預先設下酒食,將一根竹竿矗立在營中視察日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依約而回,孫策大喜,常與慈參論軍事。雖然裴世期認為太史慈并非于神亭為孫策所擒,因而懷疑《吳歷》中所記實為謬誤,然而取其文字,敘述孫策知人、子義守信,未為不美。 《江表傳》又記載:孫策問太史慈道:“聞知卿昔日為郡太守劫州章,赴助于孔文舉(融),請援于劉玄德(備),都是有烈義的行為,真是天下間的智士,但所托卻未得其人。射鉤斬袪,古人不嫌(管仲原是齊公子糾的屬下,曾引弓射中公子小白〈齊桓公〉的鉤帶,然而小白日后仍以管仲為相;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曾出走奔翟,晉獻公遣寺人披追之,更斬下重耳的衣袖,然而重耳仍能容赦寺人披)。孤是卿的知己,卿千萬別憂慮會不如意啊!庇终f:“龍要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龍適與雷電俱在樹木之側,雷電去,龍隨而上,故謂從樹木之中升天也!薄墩摵庑a尅罚
去世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shù)度作寇于艾、西安諸縣。孫策于是分;、建昌作左右共六縣,并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復為寇。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于屯里城樓上毀罵孫策軍,并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曹操聞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nèi)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其見重如此。后來孫權統(tǒng)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太史慈臨亡之時,嘆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于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人物評價歷史評價
陳壽:“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劉繇:“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吳歷》:“(孫)策曰:‘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 《江表傳》:“(孫)策曰:‘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jīng)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宋書·劉敬宣傳》:“人之相知,豈可以一涂限,孔文舉禮太史子義,夫豈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杰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后世贊詩
圣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 £愴n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孫元晏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zhàn)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 ——羅貫中
家族成員太史亨,太史慈之子。官至越騎校尉,仍曾任尚書、吳郡太守。 太史叔明,太史慈后世孫,南朝梁時人。
后世紀念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位于江蘇鎮(zhèn)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徑約3米,建于長6.7米、寬7.4米的石平臺上,北面擋土墻長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寬約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著7個大字“東萊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見,墓前原有碑,題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后來改題為“漢吳將子義太史公之墓”,原墓于1967年遭破壞。1872年修筑城墻時發(fā)現(xiàn),后屢次修治。抗戰(zhàn)前,曾修葺一新,建國初,因塌山被埋沒,F(xiàn)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塊碑簡要記述了他的生平事跡,已無存。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描述了他的英勇善戰(zhàn)。《三國志》中“太史慈傳”對他作了詳盡的'記述。
感古亭
感古亭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雙溪鎮(zhèn)況鐘園林的感古山上, 據(jù)史書記載,孫策曾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管轄著;、建昌、西安、新吳等縣(今江西省西北部,含靖安、奉新、武寧、修水等縣),平定劉磐騷擾,穩(wěn)定社會治安,靖安百姓也得到了實惠。太史慈死后,其遺體運回東吳后,孫權封他為"感古將軍"。靖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平定匪亂的東吳大將,把他戰(zhàn)亡的這座山取名為"感古山",1985年在這山頭上建的六角亭就依其地名,稱為"感古亭"。亭為六角六柱葫蘆頂,石臺基,重檐式木亭,亭高4.5m,占地25m2。亭柱上有兩幅對聯(lián),一幅是"澤被鄉(xiāng)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話東吳",另一幅是"鳳凰白露翔廊東,黃龍石馬臥城南"。于是便建殿立像來紀念太史慈。 亭旁碑柱上寫著,因原來在此亭東南二三百米的地方有一“感古殿”, 后來“感古殿”毀,后人就在此最高處重建“感古亭”來紀念。碑上撰寫到“新亭襲用舊稱,意在為賢者彰,見亭即思其人,仰其行,千秋永記”。
故里介紹
據(jù)該村老人考證,2000年前,太史慈故里南2里處有一座高45米的土丘,稱乾山。其西麓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河,稱洋溝。河水流向村西南的水塘,故稱羊溝營村。該村早年有推粉的傳統(tǒng),興盛時號稱“羊溝營村三角灣,涼粉挑子出三千”。至今,已時過境遷,但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臨終遺言的朗朗豪氣卻一直留在龍口人的記憶中。
桌游《三國殺》武將牌
太史慈(桌游《三國殺》武將牌)
【太史慈】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桌面游戲《三國殺》中的一種武將牌。武將技能:【天義】。
目錄 配音臺詞 武將技能 FAQ 配音臺詞Online太史慈配音: 天義1:請助我一臂之力! 天義2:我當要替天行道! 陣亡: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勝利配文:只要有我在,爾等就休想越國境一步!
武將技能天義:出牌階段,你可以與一名角色拼點。若你贏,你視為擁有以下技能,直到回合結束:你使用【殺】無距離限制;你于出牌階段內(nèi)可以額外使用一張【殺】;你使用【殺】可以額外選擇一個目標。若你沒贏,你不能使用【殺】,直到回合結束。每階段限一次。 ★拼點雙方各以牌面向下的方式出一張牌后同時亮出,牌面上的.點數(shù)大的一方贏。若點數(shù)相同則算太史慈沒贏。
FAQ[Q]拼點贏后,使用【殺】指定超過1個目標時,是否能發(fā)動武器技能? [A]可以。一些武器的發(fā)動情況如下: 諸葛連弩:太史慈在裝備【諸葛連弩】時所使用的【殺】均是屬于武器技能,因此即便是【諸葛連弩】被換掉或失去,太史慈仍然可額外使用一張【殺】。獲得技能后,本回合太史慈使用的每一張【殺】都可以額外指定一個目標! ∝炇耗繕艘来谓Y算是否出【閃】,每有一個目標出【閃】,太史慈可立即選擇是否發(fā)動貫石斧的技能。青龍偃月刀:原理同貫石斧。方天畫戟:最后一張手牌【殺】觸發(fā)方天畫戟的效果時,指定3個目標后,可額外再指定一個目標,即是說,可以指定至多4個目標! Q]拼點沒贏后,是否可以在決斗中打出【殺】? [A]可以。拼點沒贏只是不能使用,還可以打出! Q]太史慈能否在出牌階段已經(jīng)使用過一張【殺】后,再發(fā)動天義? [A]可以。
洪邁作品
太史慈(洪邁作品)
【太史慈】相關文章:
嚴慈(嚴慈)04-29
《慈竹》12-18
慈景04-29
睿慈04-29
尊慈04-29
柯慈雷04-29
慈清寺04-29
慈光閣04-29
非洲慈鯛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