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賈誼被貶的原因介紹
古今學界普遍認為,賈誼被貶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為庸臣所排擠。事實上,賈誼被貶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積極多為”的政治主張,與當時君民俱欲“清靜無為”的客觀形勢相違背,因此,其言論不為執(zhí)政者所接受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此外,文章還論述了后人對賈誼被貶原因的誤解是如何形成的。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賈誼被貶的原因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認為,賈誼被貶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為權貴所排擠。西漢的劉向就持這一觀點,《漢書·賈誼傳》記載:“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劉向認為,賈誼之才堪比伊、管,但不幸為庸臣所害,故劉向對此深感惋惜。東漢時,也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據(jù)《后漢書·崔駟列傳》記載,崔駟上書朝廷說:“其達者或矜名妒能,恥策非己,舞筆奮辭,以破其義,寡不勝眾,遂見擯棄,……斯賈生之所以排于絳、灌,屈子之所以攄其幽憤者也!贝迣佌J為,周勃、灌嬰因為嫉賢妒能,故而極力排斥賈誼。李白也持這一觀點,他說:“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卑拙右滓舱J為:“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爆F(xiàn)、當代的學者們更是如此,任繼愈先生在談到賈誼時說:“他終于被那幫元老舊臣排擠出去,以致悒郁而死。”金春峰先生也說:“賈誼青年奮發(fā),銳意改革,……由是受大臣周勃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庇螄飨壬骶幍摹吨袊膶W史》也認為賈誼“表現(xiàn)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梢,賈誼才高遭嫉,為權貴所排擠而被貶,幾成定論。
而我們認為,把賈誼被貶的原因簡單地歸之為才高遭嫉,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那么,他被貶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白居易也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他說:
楚懷邪亂靈均直,放棄合宜何惻惻。漢文明圣賈生賢,謫向長沙堪嘆息。
白居易認為,楚懷王昏庸無道,故屈原被逐還可以理解,可是漢文帝是一代明君,賈誼卻也同樣落得被貶的下場,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白居易只好無奈地將賈誼被貶的原因歸結為“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猶差忒”,認為這是由于復雜的人事原因而造成的一種偶然現(xiàn)象。換句話說,對于賈誼被貶,白居易也沒有能夠找出明確的原因,所以只能對賈誼報以同情。而我們認為,賈誼之所以被貶,是有其明確的主、客觀原因的。
我們先看主觀原因。賈誼二十幾歲就被文帝召為博士,“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于是以為能”,諸老先生不能解答的問題,年少的賈誼竟能一一應對,可見其才華橫溢,因此不久就被超遷至太中大夫。自負其才的賈誼急于在政治上建功立業(yè),但他畢竟是一個得志的“少年”,由于年少與閱歷較淺的原因,使他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得很不成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對社會現(xiàn)狀把握不準!缎聲(shù)寧》記載了賈誼多次上書言政事,他說: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惜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大息者六。若其它倍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獨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獨曰“未治”?帜嬉庥|死罪,雖然,誠不安,誠不治,故不敢顧身,敢不昧死以聞。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無知,因諛者耳,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勢,何以異此!夫本末舛逆,首尾橫決,國制搶攘,非有紀也,胡可謂治!
賈誼認為當時的局勢猶如置身于底部已經(jīng)起火的積薪之上,是十分危險的。文中所說的“可為痛哭者”是指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漢朝廷;“可為流涕者”是指匈奴邊患和國家無蓄積;“可為長大息者”主要是說當時禮制混亂,君臣無別。賈誼的目光是敏銳的,他看到了社會潛在的危機。他談的這些問題雖然存在,但并非如他所說的已經(jīng)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特別是其中禮制混亂的問題,更是如此。
文帝時期是歷史上少有的社會安定時期,而賈誼說當時社會危機重重,這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賈誼之所以有這樣的言論,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年少幼稚,看問題不準,使他無意地夸大了社會危機的程度;二是他可能有意地效法先秦縱橫家的夸飾文風,夸大事實,聳人聽聞,以引起君主的關注,給自己以大展宏圖的機會。但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與先秦縱橫家的已經(jīng)大不一樣了。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頻仍,各國君主都有一種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感覺,聳人聽聞的言論更容易撼動其思想;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國家、君主很多,縱橫家們有很大的回旋余地,當他們在某個君主面前無法兜售其術時,他們可以轉身去尋找另一個君主,如蘇秦即是。而賈誼所面對的是一個大一統(tǒng)的國家和一個圣明的君主,當他的經(jīng)過“夸飾”過的言論不被君主接受時,他就別無出路了。
由于賈誼過分夸大了社會危機,使得他的言論很難為文帝全盤接受。先秦人就已經(jīng)意識到大臣在向君主匯報時要“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而賈誼就有“傳其溢言”的嫌疑,因此難以得到君主的信任。
第二,年輕氣盛、急于求成。賈誼認為當時社會危機重重,基于這一認識,他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稘h書·賈誼傳》記載:
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fā)之!
賈誼屢次上書文帝,要求改正朔、服色,定官名,興禮樂,為解決諸侯王問題,賈誼還專門提出了“未生子而先分家”的推恩法策略:“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瘪R上就把諸侯的土地分為若干塊,等他們的子孫出世后再劃歸于這些子孫名下,目的是盡快削弱諸侯的勢力。在短時間內,賈誼驟然提出了眾多的改革建議,特別是其中對待諸侯王的“未生子而先分家”的策略,反映出賈誼急于求成的迫切心理,而當時文帝剛即位不久,無論是客觀形勢還是文帝本人意愿,一時都很難接受和施行這么大規(guī)模的改革?梢姡Z誼犯了孔子所說的“欲速,則不達”的大忌。
第三,賈誼的部分主張很幼稚,甚至自相矛盾。從賈誼認為當時社會矛盾重重的錯誤認識來看,他的思想是比較幼稚、不成熟的,不僅如此,他針對“種種社會危機”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就以他解決匈奴問題的“五餌三表”方案為例,來說明其策略的幼稚。《新書·匈奴》說:
臣為陛下建三表,設五餌,以此與單于爭其民,則下匈奴猶振槁也。夫無道之人,何宜敢捍此其久?陛下肯幸用臣之計,臣且以事勢諭天子之信,使匈奴大眾之信陛下也。為通言耳,必行而弗易,夢中許人,覺且不背,其信陛下已諾,若日出之灼灼。故聞君一言,雖有微遠,其志不疑;仇讎之人,其心不殆,若此則信諭矣。所孤莫不行矣,一表。臣又且以事勢諭陛下之愛,令匈奴之自視也,茍胡面而戎狀者,其自以為見愛于天子也,猶若子之遌慈母也。若此,則愛諭矣,一表。臣又且諭陛下之好,令胡人之自視也,茍其技之所長與其所工,一可當天子之意。若此則好諭矣,一表。愛人之狀,好人之技,仁道也;信為大操,帝義也。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將至。此謂三表。
賈誼認為,解決匈奴問題的關鍵是“與單于爭其民”,只要通過對匈奴民眾宣傳漢天子的誠信、慈愛和愛好匈奴人的技能,以仁義來感化匈奴民眾,那么一定會使匈奴民眾歸附漢朝。這就是賈誼提出的“三表”。再看“五餌”:以華車美服、酒肉美食、好女美樂、高樓大宅、特殊恩寵這五者大肆賞賜匈奴降者,并以此刺激其他未降匈奴人的耳、目、口、腹、心各方面的欲望,從而誘之歸降。由此可見,賈誼解決匈奴問題的方針是以德懷之,以利誘之,然而其“五餌三表”的具體措施是不具可行性的!叭怼焙茈y令匈奴人真正信服,而“五餌”則必須要有巨大的財富作支撐,可文帝時國家急于發(fā)展經(jīng)濟,不可能騰出這么多財力來招降匈奴。此外,我們注意到,賈誼一方面說國家因為沒有蓄積而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卻要求文帝花費如此巨大的財力來收買整個匈奴,同時還要進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改服色、興禮樂等一系列的改革,這一自相矛盾的說法更加說明了賈誼的幼稚和不成熟,而班固對賈誼的這一思想問題也看得十分清楚:“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shù)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卑喙陶J為,賈誼提出的“五餌三表”等建議確實是疏陋、幼稚的。這種幼稚的主張,自然很難為執(zhí)政者所認同并采納。
其次,我們看客觀原因。賈誼被貶的客觀原因是他的“多為”主張與當時漢朝“清靜無為”的客觀環(huán)境格格不入,即“積極多為”與“清靜無為”的大政方針相左。
《漢書》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裢錾w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蔽牡奂次粫r,距這一悲慘時代也不過二十多年。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想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就完全擺脫如此蕭條的局面,幾乎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文帝初年,國家并不具備“多為”的國力。如在對待匈奴問題上就是如此,武帝時的韓安國曾經(jīng)分析說:
孝文皇帝又嘗壹擁天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溪,然終無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無不憂者。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故復合和親之約。
文帝曾經(jīng)聚天下精兵于廣武常溪以對付匈奴,然而并無多大成效,百姓對朝廷用兵更是憂懼不堪。這使文帝最終明白,不可用兵以苦天下之民,于是罷兵而結和親。這一事實證明,文帝時的客觀形勢需要實行“清靜無為”而不適合“積極多為”。正是由于統(tǒng)治者看清了這一客觀形勢,加之文帝、周勃、灌嬰等人對道家思想的偏好,所以制定了“清靜無為”的大政方針?梢哉f,從漢廷君臣到普通百姓都愿意實行“無為”政策。
而正是在漢朝君民俱欲“無為”的大環(huán)境下,賈誼卻與之針鋒相對,提出要“積極多為”,他批評那些主張“清靜無為”的大臣說:
然而獻計者類曰“無動為大”耳。夫無動而可以振天下之敗者,何等也?曰:為大夫治,可也;若為大亂,豈若其小?悲夫!俗至不敬也,至無等也,至冒其上也,進計者,猶曰“無為”,可為長大息者此也。
他極力批評那些不欲搖動天下、主張“無為”的大臣們,認為靠“無動”拯救天下的主張是錯誤的,這說明賈誼的態(tài)度是要以“多為”救天下。他的這一主張是建立在認為當時的社會已病入膏肓,且自以為是唯一能拯救天下的良醫(yī)的認識基礎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幼稚、狂傲和孤獨。正是由于他對當時社會的客觀形勢把握不準,所制定的“積極多為”政策不符合客觀需要,因此很快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
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周勃、灌嬰等朝廷重臣認為,賈誼提出了一系列“多為”措施對當時安定的社會局面是有害的,故文帝沒有采納他的種種建議,而將他貶為長沙王太傅!稘h書》記載:“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因為賈誼積極有為的政治主張與文帝時期的“清靜無為”政策嚴重沖突,所以他就只能離開朝廷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賈誼被貶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沒有認清當時需要“清靜無為”的客觀形勢,因而提出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政治主張。事實證明,那些一貫被人們誤認為是嫉賢妒能、排擠賈誼的“庸臣”們的決策是正確的,“清靜無為”使整個西漢前期受益匪淺。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狹隘地將賈誼被貶視為才高遭嫉,而應該跳出這個圈子,從更大的社會背景中去尋找他被貶的政治原因。
最后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造成了千百年來人們對賈誼被貶原因的誤解?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癥結所在。其一,賈誼自比屈原,為自己鳴冤叫屈。在《吊屈原》一文中,他無限悲憤地說道:“烏呼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鶚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闭J為自己和屈原一樣生不逢時,生活在一個“諂諛得志、賢圣逆曳”的黑暗時代,故而和屈原一樣遭受了被貶的不公正對待。他本人的申訴博取了人們的同情,起到了一定的誤導后人的作用;其二,司馬遷將屈、賈合為一傳,他的描寫加強了這一誤導作用。由于司馬遷本人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卻無處申訴,因此他自然而然地以屈、賈自況,借此表達自己心中的不平,這就使《史記》對賈誼的命運評價帶上了很大的主觀色彩,加強了對后人的誤導;其三,后世文人如李白、白居易、李賀等紛紛效法司馬遷這一做法,每當自己感到懷才不遇時,就習慣性地以賈誼自況,而這種“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的抒情方式,使“賈誼”逐漸演變成一個懷才不遇的文化符號。由于這么多的著名文人都在為賈誼鳴不平,這就使后來的人們誤以為賈誼被貶原因真的是才高遭嫉、受權臣排擠,而忽略了其真實原因。
總之,我們認為賈誼是一位志大、才高、量小的才子。賈誼認定“彼尋常之污瀆兮,豈容吞舟之魚”,如此狹小的天下很難容納如此巨大的自我。他志向高遠,然而心胸狹窄,這就注定他很難適應現(xiàn)實社會,因而最終使自己成為歷史上的一個悲劇人物。倘若他胸懷寬廣一些,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具有更多的忍耐性,使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經(jīng)受磨煉,從而變得更為成熟一些,那么他很可能成為歷史上一位頗有建樹的政治家、思想家。
【賈誼被貶的原因介紹】相關文章:
過 秦 論 賈誼12-19
辭職的原因03-29
女人出軌的原因10-12
員工辭職的原因03-31
羊水過多的原因12-19
中暑的原因及急救措施06-26
孩子故意生病的原因04-10
個人原因辭職報07-18
春季老犯困的原因02-23
吃山藥過敏的原因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