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山老呔傳奇的雜文
雜文是文藝理論家劉勰首次提出的文藝性的論文,指詩、賦、贊、頌、箴、誄諸體以外的其他文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唐山老呔傳奇的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山老呔傳奇的雜文1
唐山東部與秦皇島隔河相望,南臨渤海,西部與北京、天津接壤,北部與承德相連;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歷史悠久,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唐山這片熱土養(yǎng)育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唐山兒女,譜寫了時代的篇章。
從前一提起唐山人,很多外地人管我們叫唐山老呔兒,老呔兒特指口意重,有老土的意思,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唐山的語系分很多,遷安市、遷西縣語系相近有些秦皇島味道,古冶區(qū)、開平區(qū)、唐山市里、灤縣榛子鎮(zhèn)一帶、豐潤區(qū)東部、豐南區(qū)東北部一帶語系相近類似普通話;玉田縣、遵化市語系相近;唐海區(qū)西部、豐南區(qū)胥各莊鎮(zhèn)以西大部和語系相近有些蘆臺、漢沽的味道;老呔兒特指昌、灤、樂;也就是昌黎縣、灤縣南部、灤南縣、樂亭縣、唐海東部,昌黎縣現(xiàn)歸秦皇島市管轄;老人們講起灤南、樂亭人時,都豎大拇指說他們,鬼頭、能干、心眼多,按現(xiàn)在話說,頭腦靈活,務實肯干、想法多、意識超前;老呔兒大多都會經(jīng)商,眼光獨到,叱咤商海。
說起老呔兒,就必須提到呔兒商,但是現(xiàn)在唐山人大多數(shù)不知道呔兒商的傳奇,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呔商在清末民初的辛酸歷程和發(fā)展史,還有后來在東三省乃至全國鑄就的商業(yè)傳奇和輝煌的業(yè)績,是冀商的代表,和當時的浙商、晉商、徽商等齊名。
2015年10月12日,由中共樂亭縣委宣傳部,樂亭縣廣播電視臺聯(lián)合錄制的紀錄片《呔商傳奇》,在中央電視臺10套科技頻道《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首播,片中介紹了樂亭人,在清末民初勇闖關東,吃苦耐勞,開創(chuàng)事業(yè),形成“老呔商幫”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東北三省,無商不樂亭”的百年傳奇,締造了一個商業(yè)神話。片中詳細介紹了,京東第一家劉家、商界魁首孫秀三,北國商魂武百祥,關東糧王趙漢臣等商業(yè)奇才的發(fā)展史和財富創(chuàng)造史。
第一代呔商以劉新亭、張?诪榇;劉新亭樂亭縣汀流河鎮(zhèn)劉石各莊人,家境貧寒,靠一副貨郎擔,走街串巷維持生計,后來隨著闖關東的人流,挑著貨郎擔一路走向東北,去謀生尋找商機,通過長途販運,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為今后劉家成為京東第一家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其子劉如珴繼續(xù)發(fā)展,劉如珴讓三個兒子分別從農(nóng)業(yè)、商業(yè)、仕途三方面齊頭發(fā)展,老二劉兆年把生意做的風生水起,遍地開花;劉家商號開到長春,開辦‘益發(fā)合’商鋪、‘益發(fā)合大車店’,買賣興隆,日進斗金,后來在東北多個城市相繼開辦商鋪多達110多家,1920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查抄了劉家所有商鋪,只有長春‘益發(fā)合’商鋪在地方官的'庇佑下,才幸免于難,老三堂中的‘合德堂’、‘保和堂’,從此一敗涂地,生意萎靡不振,只有‘合義堂’的生意勉強維持,經(jīng)過多年的沉寂后,在一位年輕的大掌柜孫秀三的經(jīng)營下,重振雄風,從民族資本邁向工業(yè)資本,開創(chuàng)了呔商在東北的商業(yè)傳奇,自己也贏得商業(yè)魁首的美譽。
第二代闖關東的呔商以武百祥為代表;武百祥樂亭縣何新莊人,13歲雖舅舅到東北長春萬發(fā)德糧米店當伙計,經(jīng)過幾年歷練當上賬房先生,鍛煉了自己。1901年去了哈爾濱謀求發(fā)展,幾年后,和老鄉(xiāng)合開了‘同記’商鋪,慢慢積累資金,1921年10月10日一座現(xiàn)代化的四層商業(yè)大廈‘大羅新環(huán)球貨店’正式開業(yè),轟動一時,成為了哈爾濱乃至全國有名的百貨商店,后又開辦了‘同記’、‘大同’兩家商廈,連日本都設有辦事處,他改革了舊商業(yè),創(chuàng)新了新商業(yè),改年薪,為月薪,讓員工入股分紅,人人都是股東,成就了一代巨商的風采,成為19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家喻戶曉的知名商人,讓呔商的美譽響徹東北三省,成為唐山人的驕傲。還有許多呔商的故事就不一一列舉了,請看紀錄片《呔商傳奇》可知詳情。
呔商致富不忘鄉(xiāng)親,30多位呔商,在全縣鄉(xiāng)村興辦義學多達164所,武百祥和趙善堂,開辦的百善學校,至今還在使用;致富不忘教育是立命之本,樂亭縣出了不少名人,李大釗就是其中一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教育放在首位是樂亭人的做人根本。
唐山其他區(qū)縣的優(yōu)秀兒女,和可歌可泣的故事還很多,就不多講了,讓人們記住老呔和老呔幫創(chuàng)造的商業(yè)傳奇,不能只存在于歷史,而要每個唐山人牢記在心,有闖關東的辛酸,有闖關東的坎坷,在東北三省留下了唐山人,光輝而又濃重一筆,讓歷史的畫卷烙有濃墨重彩的印記,唐山老呔兒不呔兒,是個傳奇。
唐山老呔傳奇的雜文2
“老tǎir”最初是寫作“老奤兒”的,清代學者史夢蘭就持這個觀點。史夢蘭(1813—1898),樂亭大港村人,長期居住在昌黎,他寫了一本《燕說》,專門搜集當時樂亭、昌黎一帶的方言詞,其中第四卷有一條:“京師人嘲笑農(nóng)村人,叫他們老奤……《蔬園雜記》云:‘南人詈北方人為奤子!!币馑际钦f奤子是南方人用來罵北方人的!皧U”的意思是語音不正,“呔”的意思是說話帶外地口音。史夢蘭是大學者,編寫過《疊雅》等辭典,不會不知道“奤”和“呔”的區(qū)別,《燕說》中用的是“老奤”而不是“老呔”,說明當時樂亭、昌黎一帶的方言用的是“老奤”。
“老奤兒”也好,“老呔兒”也罷,只是書寫形式的不同,讀音是一樣的,如今人們還是通用“老呔兒”。
唐山作家楊立元先生在《老呔兒作家論》一書中說:“‘老呔兒’是人們對在灤河下游的昌灤樂(包括現(xiàn)今秦皇島市的昌黎、唐山市的灤縣、樂亭、灤南和曹妃甸區(qū))這個地緣文化圈中生活的人們的一種稱謂。因為生活在這個區(qū)域的人們有著相近的生活習俗和習性,尤其是其語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韻味,悠長而婉轉的腔調(diào),即‘呔’腔‘呔’韻,所以被稱為‘老呔兒’”。何時有的老呔這個稱謂?據(jù)一些專家考證,老呔這個稱謂是清中葉隨著昌(昌黎)灤(灤縣)樂(樂lào亭)人闖關東之后才有的',起源于清末民初時的商事活動。那時候,關里的昌黎、灤縣、樂亭人,大量涌入遼吉黑三省經(jīng)商,形成了很大的氣候,成為中國一支重要的商旅,稱為呔商。民間流傳著一句話,“開發(fā)東三省,十萬老呔魂”。樂亭人說話用第三聲多,用第二聲少,多數(shù)語音拐彎,且口音很重,與眾不同,別具特色,所以聽起來像唱。讀“樂亭”兩字的發(fā)音頗似“老呔兒”(laotair),因而東北人管樂亭人叫“老呔兒”。因“昌灤樂”人說話發(fā)音相似,“老呔兒”的稱呼就延展到“昌灤樂”人。后來,“老呔兒”就成了外地人對唐山人的泛稱,稱唐山人為“唐山老呔兒”,稱唐山話為“老呔兒”話。
外地人稱唐山人為“老呔兒”,多少含有某種不敬的意味,如同唐山人管北京人叫“京油子”,管天津人叫“衛(wèi)嘴子”,管山東人叫“山東棒子”一樣。有些聰明的唐山人曾編造過一個笑話,說是在東北經(jīng)商的唐山人既強悍又能干,很讓他們敬畏,因而他們看到唐山人就叫“老太(老太爺)”,又怕唐山人瞧不起,故意把“太”說成“呔”,久而久之,“老太”就成了“老呔”了。從這個笑話中可以看出,唐山人并不認為“老呔兒”是個好聽的詞兒。“呔兒”也有“呔兒”的好處和優(yōu)勢,“近年來,唐山話在戲劇、相聲、小品中頗受青睞,不就是沾了獨特“老呔兒”味兒的光了嗎?
【唐山老呔傳奇的雜文】相關文章:
鄰座雜文05-04
啟航雜文05-05
米芾雜文03-04
眉的雜文03-06
幻夢雜文02-28
淺灰薰衣草雜文05-03
玫瑰淚雜文05-03
地鐵男女雜文05-05
櫻花與美食的雜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