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這些說法值得商榷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等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使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教學用語也在悄然地變化著。這固然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然而,在這些教學用語的背后,卻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問題。
“喜歡哪一個段落就學哪一個段落”
這是我們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常常會聽到的話。表面上看,這種說法賦予了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那些學生不喜歡的段落,難道就可以不學了嗎?由于學生的興趣、經歷的不同,有些教材內容雖然優(yōu)美,但學生不一定喜歡,而且學生在自主選擇時往往會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極易讓學生產生逃避困難的不良心理。畢竟學習的重點在“學”而不在“習”。此外,語文教材文體有別,結構有異,這種方法是不是對所有的文章都適用呢?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語文教學不能遠離文本個性,不能將其簡單地分割開來,它的形式與內容應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否則很容易導致語文學科的個性及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內涵的迷失。
“想怎么讀就怎么讀”
“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于是,在閱讀教學中,“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之語就流行了起來。這一現象表面上體現了學生的閱讀個性,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得到了加強,但其背后卻存在著很多問題: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讀時或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或歡快喜悅,或沉痛悲傷,或婉轉抒情……豈能不根據語言環(huán)境,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呢?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技巧,但是如果只注重讀的聲音、形式、技巧,會處理重音和停頓了,看起來搖頭晃腦,聽起來抑揚頓挫,一句話,強調的只是學生的嘴巴,而心靈卻依舊空無,這樣的閱讀又能讀出什么真情?對文本的理解又有什么意義呢?況且,除了高聲朗讀之外,還有默讀、精讀、略讀、泛讀、瀏覽、速讀、跳讀、掃讀等閱讀方式,難道學生不喜歡就可以不用了嗎?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看,要廣泛吸收知識,捕捉各種信息,學會這些閱讀方式刻不容緩。而在個別學生的朗朗的讀書聲下,運用其它閱讀方式的學生注意力又怎能高度集中?
“想怎么說就怎么說”
在學習了課文后,教師常說:“同學們還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看誰說的與別人不一樣?”這句話之所以得到認同,是因為它尊重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了學生自由多樣的思考方式,使學生能從多角度理解課文。但這句話同樣值得深思: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不是都是對的呢?小學生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尚淺,在解讀文本時,學生的閱讀體驗存在偏差,甚至見解偏激也是在所難免的,然而有的教師為了表示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對學生的體驗做了無原則的寬容,一律以“你真聰明”之類的話收場,這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健康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學生主體作用的無限擴大或無限縮小都是不可取的。在具體情境中,教師既要善于傾聽,讓學生盡情發(fā)揮,充分表現,但同時也要有理性的教師權威,準確地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另外,為了追求“與眾不同”,在教師的表揚激勵下,學生對文本缺乏認真思考,細心揣摩,甚至缺乏對文本的最起碼的理解與感悟就匆匆舉手發(fā)言,
[1] [2]
【這些說法值得商榷】相關文章:
值得商榷的幾個哲學理論問題04-26
《師說》注釋商榷04-30
說法04-29
tertium comparationis譯名商榷04-28
對小數性質表述的商榷04-30
《論語通譯·為政篇》商榷04-28
關于風大的說法11-03
入伏的民間說法07-16
與王建立老師商榷04-29
102滑坡綜合整治技術商榷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