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證明標準價值略探-種實效的眼光
盡管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在分析哲學家艾耶爾眼中是一種缺乏理性的“情感的呼喊”,但是,“如果權威的威望取代了我們自身的判斷,那么權威事實上就是一種偏見的源泉!保1]價值評判作為一種冷眼觀世界的角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體現(xiàn)了主體對客體的一種人文關懷,同時又是對人類自身活動的一個效用估價。故而對現(xiàn)實事物,尤其是爭議較多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證明標準問題之爭在我國已有數(shù)年之久。然而,它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么,有多大的價值?如果價值較大,那么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這是我們在爭議的熱情之余值得沉思的一個角度。從爭論本身所涉及的內(nèi)容來看,證明標準問題始終只是浮現(xiàn)在學術的層面上,并且主要局限于認識論,合理性以及其制度設計等方面。對證明標準的其他法哲學方面,法律分析理論和時代意義等方面的研討還遠遠不夠。因而,“社會進步標準是最根本的價值標準,而實效標準是解決如何確定是否真正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問題,是價值標準的標準,是最終的價值標準”。[2]因此,本文僅以證明標準問題的實效價值為視角,以期能夠在方法論上為學術界繼續(xù)探討證明標準問題提供一段引言;以期待這一議題中能夠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開展,進而推動合理化、正當化、系統(tǒng)化的證明標準制度在我國法律中的最終面世。一、證明標準的法哲學價值
“哲學的任務在于理解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的東西就是理性。”[3]證明標準作為法律的伴生物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在歷經(jīng)神示與法定兩個證據(jù)制度階段后,終于在自由心證制度確立起來后步入了人的理性階段。就此而言,實乃人類的一大進步,標志著人已經(jīng)的的確確地開始相信自身的認知能力。然而,人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依賴于自己的認識能力呢?這就是證明標準問題在法哲學領域的論爭帶來的第一個成果。
正如波斯納所言:“事實上法律職業(yè)界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知道法律的事實發(fā)現(xiàn)是蓋然性的!保4]盡管我國學者也明知訴訟證明是一個相對性問題,但在認識論(epistemology)上的爭論?不管誰是誰非?卻層出不窮?陀^真實論者往往從事物是可知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案件事實發(fā)現(xiàn)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而且對其認識必須要達到主觀符合客觀的高度,否則法官的判決缺乏起碼的事實基礎,不符合正義要求。而法律真實論者認為,對案件事實的認識是一種回溯性認識,永遠也達不到主觀與客觀完全一致的程度,必須容許錯誤性認識的存在;只有此種法律真實才實際上有助于維護正義。然而,不管法律真實說與客觀真實說之間的論爭鹿死誰手,但在客觀意義上來講,此種爭論已經(jīng)為我國的法律研究工作帶來一些非常喜人的成果,尤其是在深層次上推動了認識論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認識具有非至上性,沒有絕對的認知。在這一點上,不管是客觀真實論者還是法律真實論者都無一例外的認可,進而以認識的局限性與相對性為基礎來探討證明標準問題,已成為該話語的自然前提。其次,既然認識只是永恒地停留在可能性上,那么對于這種蓋然性認識的“真”的保障就只能求助于外在的形式——程序,這也是一個共同的聲音。再次,證明標準問題最終必須轉化為制度性措施!澳Ч砭痛嬖谟诩毠(jié)之中”,任何美好的設想如果缺乏制度設計,如果不細化就不具有可操作性。雖然也有個別學者對此有所倡導,但是大多數(shù)人還是停留在認識論論證的思維層面上。在筆者看來,法學研究應當回歸應用性的領域,研究證明標準應當把具體化和制度化放在第一位。
證明標準法哲學問題研討所得的第二個成果體現(xiàn)在對法律功能理論問題的部分觸及。證明標準問題雖然是訴訟法學中的一個小問題,但一旦深入追問其法理基礎,自然就會把這一問題放大來研究,甚至拓展到法律的整個理論層面上來。證明標準追求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法律分析問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法律的功能問題。如果法律僅具有解決紛爭的功能,那么證明標準越低就越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如果法律在解決紛爭的同時還要追求盡可能的事實發(fā)現(xiàn),那么證明標準問題就會轉化為另一個彌久常新的話題——正義問題,就要求有較高的證明尺度以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在這一點上,訴訟證明標準二元論者已找到了部分答案,即依據(jù)案件的不同性質,與維護正義的不同程度相一
[1] [2] [3] [4]
【證明標準價值略探-種實效的眼光】相關文章:
程頤權說探略04-29
弗洛姆的“不從”說略探04-27
弗洛姆的人的本性說略探04-30
快樂作文教學略探04-29
公民道德建設規(guī)律略探04-28
王符職官考核思想探略04-27
換種眼光作文10-06
俄語教學及其國情知識探略04-30
九天遙探月忙-各國探月工程略影05-02
班級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探略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