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審美視差的意義論文
內容摘要:審美視差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歷史的、個體的差異。審美視差的意義在于它使藝術在縱向的藝術史和橫向的審美個體兩個層面上獲得了對比與爭鳴、吸收和反叛的活性局面,是藝術變異創(chuàng)新的動因。審美視差與藝術活動的相對趨勢審美認同相互轉化,并滲透在創(chuàng)作、作品和接受等藝術活動系統(tǒng)中。
關 鍵 詞:審美視差 意義 審美活動 藝術史 審美個體
本文中,用“審美視差”用來指稱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存在的歷史的、個體的差異。審美主體總是具體的、歷史的個體,總是在不同社會、文化、時代、民族、宗教、地域等背景下的個體,有不同的心理、生理條件。因而“審美視差”在審美活動的相對獨立中既有了廣泛的存在基礎,也是客觀的、普遍的和必然的。
無論人們承認與否,審美視差始終滲透于審美活動中,在藝術史或視覺史上發(fā)生作用。18世紀法國畫家普呂東說:“我不能夠,也不愿意用別人的眼睛來看事物;他們的眼睛對我不合適……難道因為高乃依和拉辛寫過許多不朽之作,別人就只能用亞歷山大體來寫詩了嗎?”[1]在普呂東那里,“眼睛”不僅是感官,也包含與感官活動相關的諸如“感受力”“感知判斷”等其他內容;“看”也不僅是感官活動,還涉及參與感官活動的其他心理活動與理性內容,不僅是單層面的、個體的活動,也是多維度的、集體的、歷史的過程。
審美視差的意義在于它使藝術在縱向的藝術史和橫向的審美個體兩個層面上獲得了對比與爭鳴、吸收和反叛的活性局面,有了變異創(chuàng)新的動力資源。
貢布里希在討論希臘藝術從埃及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進行革新時談到:“希臘藝術家……是以一種不同的心理定向探討它,因而又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它的。”在《藝術與錯覺》一書的導論中,他稱之為“藝術視覺變異性”(variability of artistic vision)。[2]不論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和概念性圖像的持久性作用”,還是“矯正”或“再現(xiàn)”,希臘藝術家連同他們背后的受眾,都是以迥異于埃及人的方式對待埃及藝術的。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及其后的藝術雖然都是從希臘藝術這一傳統(tǒng)中衍化出,但審美視差的存在使它們均成為各自所屬時代頸上佩掛的花環(huán),而不是成為希臘藝術或前一時代藝術的尾巴或附庸物。審美視差的變化,使我們不能完全洞悉希臘藝術家創(chuàng)作之初的心愿,理解他們的審美背景,面對多次“喬裝打扮”的希臘藝術,寫下當今人們心中的希臘藝術史。而審美活動的這種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西方藝術的發(fā)展中,也存在于東方藝術的發(fā)展和東西方藝術的交融中。
審美視差是絕對的,審美活動的相對趨勢表現(xiàn)為審美認同。馬奈的《奧林匹亞》與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及提香的《厄比諾的維納斯》有圖像上的淵源,接受者的“按語”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認同方式:“為藝術而藝術”的力作、向沒有現(xiàn)代性的肖像或古典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價值和道德層面的批判意義、對女權與性別制度的關注等等。但無疑,《奧林匹亞》女性形象的創(chuàng)作是在對古典維納斯認同之后的消解與拓新。研究者對此畫的解讀,則又構成了審美視差存在的新背景,成為后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平臺。視覺圖像向我們昭示了在它身上發(fā)生過的審美視差的多次轉換和變遷。而審美活動本質的趨勢,就是審美視差將沖破審美認同帶來的被同化的危險,給藝術創(chuàng)造以新的視角、手段和形式,從而完成藝術從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向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的變異或發(fā)展。
在橫向層面上,審美視差的情形更為復雜。在以作品為載體的藝術活動微觀系統(tǒng)內,審美視差對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接受發(fā)生著影響。藝術作品是一扇窗戶,創(chuàng)作者有“看”和話語表達實現(xiàn)的窗戶,接受者也有一扇屬于“看”和解釋實現(xiàn)的窗戶。在這一動態(tài)的過程中,審美活動在每件藝術作品、每個藝術家和接受者那里都由于審美視差的作用而出現(xiàn)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表現(xiàn)形式。
在藝術作品中,藝術家和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審美視差矛盾已經(jīng)在作品中被不同程度地解決,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審美視差矛盾有了初步預設,藝術作品是包括審美視差在內的審美元素物化的結果。作品完成后,審美視差的解決對藝術家來說存在幾種情況:作品的呈現(xiàn)與他原先的設想吻合,或超出他的期待,或仍將審美視差問題懸而未決抑或處于未自覺狀態(tài)。在接受者那里,藝術作品中預設的審美視差與接受者相逢,藝術家的審美與接受者的審美通過作品對接。進一步說,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者以審美視差的存在這一客觀性調動和激活接受者的主動性。這樣,如何通過作品平衡藝術活動系統(tǒng)內的審美視差就成為藝術家不可回避的課題。作品中的審美視差太大與過激,或將其削弱到太低的界度而忽視其意義,都會使審美活動失效。
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視差不僅存在于藝術家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也存在于和前代藝術家之間,同代藝術家和潛在的接受者,以及將要實現(xiàn)的作品之間。藝術創(chuàng)作總是在一定基點上展開,每個藝術家對這一基點的確立,表明了他對以往藝術遺產(chǎn)的理解和藝術發(fā)展的個人構想。在對以往藝術的領悟和辨析中,對傳統(tǒng)技藝的吸收和拓展中,在對自身創(chuàng)作資源、方向、價值等的體認中,藝術家確立了同樣屬于我們解讀藝術品、認識藝術家、了解創(chuàng)作活動的一扇扇無形的窗戶。藝術家要經(jīng)過長期的思考和實驗,來獲得平衡審美視差的能力,或形成平衡審美視差的預備機制,創(chuàng)作中的窗戶才會逐漸清晰、有效。
藝術接受中的審美視差可以描述為:接受者總是處于特定群體的、個人的審美歷史背景中,個人藝術素養(yǎng)、感受力與藝術家、其他接受者有客觀上的落差。這時,接受者的這些審美活動前提亦構置了一扇窗戶。從作品的藝術形式開始,進而是內容和藝術手段,接受者逐步與藝術作品、作品背后的藝術家、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審美視差發(fā)生對接。審美活動的結果趨向于審美認同,亦即與藝術家的審美需求得到一致或溝通,從而消解審美視差。接受者審美活動的結果,一方面反饋到藝術家那里并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促成新的審美視差。
審美視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藝術作品的接受和認同,影響藝術的傳播,并深刻地影響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認識到它的客觀性和它在藝術系統(tǒng)內的作用,既有助于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以往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作品,對藝術活動和藝術現(xiàn)象獲得深入體悟。
參考文獻:
[1]楊身源、張弘昕 西方畫論輯要[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2]E.H.Combrich .Art and Illusion.New York: Phaidon Press,2002.page 3
【審美視差的意義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藝的審美功能對和諧人格形成的意義04-27
溫庭筠筆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審美意義 - 畢業(yè)論文04-30
審美電影美術論文05-02
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原則方法04-27
中國自然審美傳統(tǒng)的理論意義04-29
幼兒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論文04-27
論旋律的審美思維論文04-30
畢業(yè)論文:賈探春與王熙鳳的“視差”比較 - 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04-30
在審美意義下的藝術教育04-27
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