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探究式嘗試論文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課堂教學中也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通過探究活動來延續(xù)和發(fā)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探究科學的愛好。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應該注重哪些問題和原則呢?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嘗試“探究式”學習和“非探究式”學習的有機結合
科學探究是學生思想、行為、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動,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閃現,它能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fā),關注種種地理現象,并鼓勵他們的探究精神,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探究式”學習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學習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以“非探究式”學習為主,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千萬不要為“探究”而“探究”。當我們的教學任務確實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當某些問題必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我們就要科學地設計課題、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否則,我們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學習“世界人口”一節(jié)時,我提出:世界人口增長的快慢對當今社會有何影響?正確的人口政策是怎樣的?問題提出后,即可組織學生進入探究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與同桌進行討論,互相啟發(fā);也可以在幾個人組成的小組中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開闊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對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有好處;人口自然增長率慢些對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有好處,而有的學生還提出:在發(fā)生天災人禍或戰(zhàn)爭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的時候,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會有好處。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本節(jié)的一個根本問題:什么樣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問題的引領,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答辯、爭論等探究活動,促進了學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養(yǎng)了團結合作的精神,而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嘗試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與自主設計的“探究題”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科學探究內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設計了一個“綜合探究”,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綜合探究”,指導學生進行活動。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這一固定模式,“探究”課題的設計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圍繞讓學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動來安排,做到融知識、能力、實踐于探究活動過程之中;蛘咦寣W生發(fā)揮主動性和聰明才智自主地設計一些他們愛好的“探究”性問題,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亞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時,除了完成課本上的探究題目之外,我還啟發(fā)學生根據事先搜集到的有關我們青島的地形與降水量,以及小麥、玉米、果園等農作物的分布狀況,探討這種分布與我們青島的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且更有意義的是增強了學生面向未來、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意識,大大深化了課本知識,讓他們體會到了地理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生活離不開地理。
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認知能力嘗試設計探究步驟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育還不成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
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超越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既感到有點難度但經過一番努力也能解決,這個結合點的把握要靠我們廣大教師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講授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四個方面去分析影響歐洲西部氣候形成的條件,得出本區(qū)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qū)之后,將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轉移到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qū),讓學生分析四個因素對這里的氣候形成的影響與歐洲西部有何異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爭辯、探究,然后讓各小組發(fā)表見解。雖然對于初一學生來講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其中有一個小組答出了“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因受地形的影響,海洋、海風等因素對陸地的影響范圍減少了,從而形成這種海洋性氣候的面積也減少了”的結論。盡管這只是少數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簡單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也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嘗試設計探究題目
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教學條件各不相同,同是農村中學,其硬件設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針對全國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數學校的基本狀況設計的,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所設計的探究性問題一定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條件達不到就不要牽強附會,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教學條件和軟硬件設施的配備情況、學生家庭的實際狀況,只有這樣,在教學中進行的“探究式”學習才能落到實處。例如:在學習“地球和地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與地球儀的關系,我安排學生用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簡易地球儀。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明白了地球與地球儀的關系,而且理解了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等抽象知識,實現了本節(jié)的學習目的。而對于課本上的一些疑難問題,我會根據課本需要和學校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例如:學習“世界人口問題”一節(jié)時,我制作了關于人口過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觀看擁堵的馬路、鴿樓似的住房、苦難的母親和饑餓的非洲兒童的動感畫面的同時,深刻體會到了人口問題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五、嘗試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學習首先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所謂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氣氛中,學生通過主體意識,積極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動參與學習的一種活動。例如,在講授一個新的區(qū)域或國家之前,教師可根據該地區(qū)的地理特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一些啟發(fā)思維、引起愛好的問題。在學習“日本”一節(jié)時,我提出:日本在成為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過程中,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本國地理條件的?與日本相比,美國的發(fā)展恰又得益于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而這些條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東,除石油之外,海灣戰(zhàn)爭背后還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灣地區(qū)為什么會引得美國糾纏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國去爭奪的呢?從發(fā)展中國家較成功的范例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和借鑒呢?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很像推理小說中的一個個懸念,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使學生在認知愛好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指導,最后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絕不是說不要教師的指導了,越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教師的指導越顯得必要和重要,教師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引路人和領航員。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問題陷入困境時,需要教師指點迷津;當學生在分析某些問題誤入歧途而難以自拔時,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式把他引出來,使他步上正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適時有效的指導。當然這種指導并不是要教師代替學生的思維,不是越俎代庖,要注重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和教師指導作用的有機結合。例如探究“北美洲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關系”,在學生閱讀北美地形圖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時,我不時地提示:北美的地形類型分為幾種?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勢是怎樣的?在學生分析北美的氣候時,我又提出:北美洲為什么會有大面積的溫帶大陸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狹長地帶?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溫差為什么變化大?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隨時引導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初衷和最終目的。
總之,探究式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是一種人際互動的社會性學習。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是我們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一種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待于我們廣大教師去積極探索,總結成功經驗,以便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探究式嘗試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運用論文05-02
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應用論文05-04
淺談地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實施05-01
數學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論文05-02
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嘗試04-30
初中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論文05-03
談物理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教育論文05-03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探究式方法運用論文05-04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中的探究式學習論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