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泰山記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登泰山記
教學目標
一、學習寫游記要體現(xiàn)景物的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
二、文章語句簡練的特色。
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學習寫游記要體現(xiàn)景物的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
二、以自讀為主,因為文章語言淺顯 。
教學時數(shù)
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作者介紹;誦讀第一段。
教學重點及難點
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步驟
一、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住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縣人,又是桐城人劉大槐的學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編選的《古文辭類纂》,從歷代作品中精選各類文體的名作,作為學習古文的范本,流傳很廣。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寫的游記。文章緊扣深冬時令和泰山的特點,形象地描繪出崢嶸蒼勁的泰山。體現(xiàn)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文章的順序是:總寫泰山的位置,記述登山的過程,山頂看日出,返回記建筑和觀石刻,補記自然景觀,循序漸進,有如一線貫穿,引人入勝。文章寫景用筆不多,但能傳出景物之神。側面烘托為本文的主要寫法。
二、全篇理路解說
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俗謂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頂。玉皇頂則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稱東岳;亦稱岱山、岱宗,主要景點有南天門、仙人橋、日觀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韋元君祠等。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關,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在日觀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濟水為參照物,指出泰山山脈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長城(齊長城)為參照物指出日觀峰的位置,這就預示了作者將有登山之舉。以下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按游蹤寫,分兩大層:前一層記登山及觀日出;后一層記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質狀況及動桿物等,皆游中所見。在記游蹤時也標明了時間,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達山頂;觀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參觀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脈絡十分清晰。
《登泰山記》記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兩天游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是山水游記中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從大處寫泰山的全貌,再分寫泰山南北有汶、濟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長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處,最后點出最高處日觀峰的位置。重在寫是日觀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讀者油然而生登高望遠之意,并憑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廣闊的天地之中,而襟懷頓開。
第二段,寫作者與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見的景物。
這一層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至于泰安”。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這是登山前奏,“自京師乘風雪”,興致勃勃來到泰山腳下的時間、路程。兼為下文“道中迷霧冰滑”“蒼山負雪”等語設伏。這一段寫得極為簡潔,雖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達,因此用“自、歷、穿、越、至于”幾個詞,寫出兼程趕路,略無耽擱的濃厚興致。同時為下文的寫景規(guī)定了突出時令特點的要求。
第二層,從“是月丁未”至“磴兒不可登”。寫從泰山南麓上山顛的路線。先交代登山的時間、游伴、路程。接著總說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數(shù)),石級“七千有余”(高度),具體寫路。據(jù)此,則攀登之難盡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簡練!然后寫登山有兩條路線,以作者登山路線為主,穿插介紹另一條路線。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這句提挈下文。這決非閑筆,因為作者的登山路線是由中谷入,越中嶺后,復循西谷登上頂峰。末了,再補充交代東谷乃古時登山之路。這正是“用虛實相濟”之法寫登山,內容很全面。
最后回顧登山途中艱難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當經(jīng)一天門、二天門;至中嶺,經(jīng)中天門;再循西谷,經(jīng)云步橋、升仙坊至南天門。文中僅以“崖限當?shù)啦,世皆謂之天門云”一句帶過,也是省筆之法!暗乐忻造F冰滑,磴幾不可登”,與前面的“道皆砌石為磴”相照應,山高路險,突出游興。
第三層,從“及既上”至全段結尾。寫登上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上了山頂,只見青山鋪著白雪,雪光映著南天。遠望夕陽著的城郭,汶水和徂徠活像一幅山水畫,半山腰還停留著霧氣,像條腰帶似的。這層是寫雪景。“蒼山負雪”,把蒼山擬人化,寫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燭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燭光,把“燭”這個名詞用作動詞。這兩句是寫高處之景。而“汶水、徂徠如畫”這個比喻,寫出山川景色的美麗,這句是寫低處之景;“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個比喻,寫出半山凝聚的云霧的形態(tài),十分確切。“居”字又寫出了云霧的動中有靜的情態(tài)。這是寫山腰之景。這三者都是俯視所見。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獨有的奇麗動人景象。這一層寫得非常的好,以動寫靜,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寫出莽莽蒼山奇麗雄偉的山區(qū)特點和冰封雪蓋,漫天皆白的時令特點。城郭、汶水與開頭一段照應,半山云帶與“道中迷霧”照應,不虛此行之意溢于筆端。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誦讀第三、四、五段。
教學重點及難點
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步驟
第三段,寫日觀峰日出的壯觀。這是全文的重點。
先具體交代觀日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按箫L“二句渲染待日出時的氛圍。哪怕風雪迎面撲來,腳下大霧彌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見冒雪觀日出的興致極高。接著,按時間順序寫日出的奇觀!吧砸姟币痪鋵懯锕獬醅F(xiàn),是隱約看見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頂。日觀峰下負雪的群峰,好象“白 ”,這個比喻十分新穎,“白”字還是在寫雪。“極天”二句寫亮度增大,這是日將出之時,先是天邊一線異色的云,很快變成五彩顏色,“日上”四句寫日初出之時,接著就看到紅得像朱砂的太陽升起來了。下邊還有紅光托著。雖然只有簡潔的幾筆,卻寫得有色彩,有動態(tài),使讀者看到了瞬息萬變的鮮艷色彩和日出的動態(tài)!盎匾暋币韵滤木鋵懭占瘸鲋畷r,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陽光照射得成都市絳紫色,有的山峰沒被陽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僂”,寫出日觀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襯出日觀峰是“最高”的。這段描寫,重墨濃彩,盡為渲染,卻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處。這一幅幅畫面都異常逼真、生動,而作者僅用了67字。
第四段,寫日觀亭周圍的名勝古跡。
泰山的祠宮、石刻不少,寫泰山不能不提到這些古跡,但作者這次登泰山主要的目的是觀日出,因而所見的古跡也多在日觀亭附近。“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作者擇其要者,簡要地介紹了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宮,石刻也寫了一、二句。這幾處名勝也正是泰山著名的古跡,很能代表泰山。這這些古建筑和道中石刻
【登泰山記】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教案02-15
《登泰山記》 教案04-25
登泰山11-24
登泰山05-01
登泰山04-28
根據(jù)登泰山記導游詞09-02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記》教案08-26
《登泰山記》精品教案設計04-27
《登泰山記》教案(通用11篇)12-01
登泰山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