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活動準備:
1、教具:木制圓柱體b組:高度一定,直徑漸減。
2、錯誤訂正:在教具上,每個圓柱只能嵌進相合的園穴。
活動過程:
基本提示:1-p:用圓柱體b以圓柱找穴練習。p為pairing(配對)的代表符號。
1、準備地毯,介紹圓柱體。
師:"今天我們工作的是插座圓柱體"。教師示范從教具架上把圓柱體取下。用雙手托握教具兩端,(大拇指在后,小拇指彎曲托住底端,其余三指略微彎曲把住前面和側(cè)面)搬運。
幼:用眼睛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細微動作。
(評析:在蒙氏教學中,教師很少用語言告訴孩子該如何操作,而是用慢而精確的動作示范來讓孩子了解操作步驟,這一點是符合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趨勢的。同時需要孩子們?nèi)硇牡耐度氲交顒又杏^察。)
2、將圓柱取出,放在木枕下方。
師:"這是插座圓柱體"。
幼:"這是插座圓柱體"。
師:"插座圓柱體在哪里?"幼:"插座圓柱體在地毯上。"師:"這是什么?"幼:"這是插座圓柱體"。
3、教師握住圓柄。
圓柱體底部朝上一手觸摸圓柱體的直徑和洞穴直徑,盡興配對工作。
(評析:在蒙氏教學中,三段體的教學方式是經(jīng)典而有效的。首先老師具體讓孩子了解工作的名稱(例:"這是插座圓柱體"。),接著讓孩子理解工作(例:"插座圓柱體在哪里"?),最后讓孩子運用工作(例:"這是什么?")。孩子們通過三段體的學習,真正掌握了工作的`名稱。)
4、請小朋友試試看。
師:你想試試看嗎?
幼:好的。
5、將教具、地毯歸位。
(評析:蒙氏教具最終是為幼兒的發(fā)展服務的,讓幼兒用自己的手去觸摸,用眼睛觀察,用思維來控制操作,才能促進孩子的發(fā)展。教師的每一個提示和所需的時間都要考慮到幼兒的思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在數(shù)學課上,我們經(jīng)常利用等量關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單把這項知識拿出來理解,學生就會有些茫然無措。為了使學生對等量關系有直觀的理解,并能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這種關系,在教學設計上注重了兩個方面:
1.關注“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本節(jié)課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蹺蹺板導入,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借助課件直觀演示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從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嘗試用數(shù)學知識來描述情境。在不斷尋找和交流中,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找到等量關系。
2.充分發(fā)揮“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
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討論、比較、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到等量關系,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與姚明、笑笑身高的關系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找到各種等量關系。本節(jié)課給學生提供了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
(1)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想象老師和學生玩蹺蹺板的情境,蹺蹺板會怎樣?
(2)想辦法讓蹺蹺板平衡。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和老師玩蹺蹺板的情境,并想辦法讓蹺蹺板平衡,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2.觀察主題圖。
(課件逐一出示動物玩蹺蹺板的`情境圖)
(1)觀察圖上信息,想辦法讓蹺蹺板平衡。
(2)用語言描述當蹺蹺板平衡時誰和誰的質(zhì)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發(fā)現(xiàn)1只鵝的質(zhì)量相當于2只鴨子和1只雞的質(zhì)量。
3.揭示課題。
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了“1只鵝的質(zhì)量相當于2只鴨子和1只雞的質(zhì)量”,這就是等量關系。(板書:等量關系)
設計意圖:蹺蹺板是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時又是體現(xiàn)等量關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又能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等量關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量關系,探索表示等量關系的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64頁第二幅情境圖。
(1)提問: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學生看圖,收集并交流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信息。
(2)根據(jù)這些信息,請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與姚明、笑笑身高的關系。
提示:可以用畫圖或文字的形式表示這些等量關系。
師:哪兩個人的身高有關系?
(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生1:畫圖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同學找出了這樣的等量關系,你能看懂嗎?
、僖γ魃砀摺2=妹妹身高
、谛πι砀撸20厘米=妹妹身高
、垡γ魃砀摺2=笑笑身高-20厘米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 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1、 上一節(jié)課我們都知道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ㄒ唬、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讓學生量圖釘?shù)拈L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shù)拈L度大約是1厘米長。
3、 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shù)腵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
4、 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5、 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ǘ、用厘米量
1、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2、 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3、 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diào)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jīng)歷學習數(shù)學知識。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shù)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課堂總結(jié)
五、隨堂練習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過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出示一張校舍平面圖。
說明:這是學校的平面圖,它是按照我們所學的比例知識,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后畫在圖紙上的。圖里所量出的長度叫圖上距離,與圖上對應的地面上的長度是實際距離。(再舉例說明,并板書: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2.出示例1
讓學生算出結(jié)果。指名口答.老師板書解題方法和結(jié)果。再讓學生說說求這個問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統(tǒng)一單位)提問:從求出的結(jié)果來看,你知道這張平面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多少?(板書: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3.比例尺的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經(jīng)常要用到數(shù)學。像上面這樣的問題,就通過數(shù)學方法,把實際的大小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畫了出來。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板書:叫做比例尺)提問:什么是一幅圖的比例尺?根據(jù)黑板上這句話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樣得到的?(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上面題里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板書:1 :50000)你現(xiàn)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嗎?強調(diào)比例尺是一個比。說明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為l的比,這種比例尺叫做數(shù)值比例尺。
4.線段比例尺。
提問: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體意義嗎,(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說明比例尺還可以用線段來表示。提問:誰來說一說這幅線段比例尺表示的具體意義。
三、組織練習
1. 判斷下面這段話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為什么?
。1) 圖上長與實際長的比是1/400。( )
(2) 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是1:400。( )
(3) 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
。4) 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
讓學生做在作業(yè)本上,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板書課題)你學到了什么?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有什么體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事例,使學生理解三張餅的最佳烙餅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滲透解決問題最優(yōu)的意識。
。ǘ┣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shù)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從解決問題的多種中尋找出最優(yōu),初步體會優(yōu)化的,形成優(yōu)化的意識。
教學難點: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形成優(yōu)化的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等
四、教學過程
。ㄒ唬┣榫硠(chuàng)設,揭示課題
師:請大家猜猜老師的平時業(yè)余愛好有哪些?(出示老師在廚房里烙餅的情境)
師:廚房里會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引出:“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3分鐘!
師:根據(jù)以上信息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如何烙一張餅?兩張餅?各需要多長時間?
設計意圖從簡單入手,通過烙一張與兩張餅的時間對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同時能夠烙兩張餅的鍋里,一次烙一張餅在時間上是顯得多么的浪費,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三張餅“的最優(yōu)化探究作好鋪墊。
。ǘ┨骄啃轮
1.實踐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雙數(shù)餅
師:“烙1張餅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6分鐘。
師:“烙2張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生:“還是6分鐘。把兩個餅一起放進鍋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師:“如果烙4張餅最少要用多少分鐘?怎樣烙?”
生1:先烙2張,用6分鐘,再烙兩張,6分鐘,兩個6分鐘共12分鐘。
生2:烙1次用3分鐘,4張餅共8個面,每次兩個面,共烙4次,4×3=12分“6張呢?8張呢?請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寫一寫。交流方法。
:當餅的個數(shù)是雙數(shù)時,怎么計算時間?所需時間與烙2個餅所需時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剛才我們都是每次烙兩個餅,前兩個餅的兩面都烙熟后,再烙后兩個餅。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同時”“節(jié)省時間”,滲透優(yōu)化的`。通過老儀仗兵讓學生進行比較,明白“同時烙兩張”會“節(jié)省時間”,從而初步感知“優(yōu)化的”。
。2)探究單數(shù)餅
師:“現(xiàn)在要烙3張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預設
如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不對!烙3個餅不應該是12分鐘,只要9分鐘!
師:“你為什么認為只要9分鐘?”
生:“如果像他這樣烙,在烙第三個餅的時候,鍋的一半位置是空著的,這不浪費了時間嗎?我把前兩個餅烙熟一面后,馬上換上第三個繼續(xù)烙;然后將取出的那一個放回鍋里和第三個一起烙另一面。鍋就不會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鐘!
、俸献魈骄
師:“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這種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動手試一下吧!為便于操作,建議各小組在試驗中給每個餅編號、并記錄烙餅步驟及所需時間。”
。ㄈ鐩]有學生想出這種最佳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匯報。)
、诮涣鲄R報,請一個小組上臺用“餅”演示。
③用課件:
第一次:烙1、2號餅的正面,用3分鐘。
第二次:把2號餅暫時取出,把3號餅放入,烙1號餅的反面和3號餅的正面,又用3分鐘。第三次:取出1號餅,放入2號餅,烙2、3號餅的反面,用3分鐘。
一共用9分鐘。
加載中...
師:這種烙法為什么會節(jié)省時間呢?
我們注意了充分利用鍋,不讓它有空的時候,所以節(jié)省了時間,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怎樣合理安排時間,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如何盡快地烙三張餅,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這里通過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試一試,烙一烙,說一說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盡量不讓鍋空著才是最優(yōu)。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單數(shù)餅計算時間方法
師:“那么烙5個餅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幾張?再烙幾張?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先烙2張用6分鐘,再烙3張用9分鐘,一共15分鐘。
師:烙7個餅呢?……”自己試著寫一寫,同桌互相說一說。
交流匯報。
師:“當餅的個數(shù)是單數(shù)時,所需時間有什么規(guī)律?怎么烙?”
預設
生1:“只有烙1個餅時鍋才空著一部分,而烙兩個以上的餅都有可通過合理安排始終不讓鍋里出現(xiàn)空位。所以每增加一個餅,時間只增加3分鐘!
生2:“實際上烙2張也好,3張也好,都是為了使這口鍋在烙餅時一直不會有空位!
師:為了能節(jié)省時間,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和空間。
設計意圖以兩三個餅的最優(yōu)化方法為基礎,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優(yōu)化,這里完全放手讓學生去研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進一步體現(xiàn)了學習的
(四)
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合理安排時間,說說學習感受。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我們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中“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嗎?”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是想培養(yǎng)學生、歸納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運用猜測、舉例、驗證等數(shù)學方法學習乘法分配律。
2、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用規(guī)律簡算,增強用規(guī)律驗算得意識。
設計理念:
1、體現(xiàn)了“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2、課堂上靈活處理教材,選擇適當?shù)慕谭ā?/p>
3、提高了小組的合作學習有效性。
4、促進了學生的主動性、個性化的學習。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出示數(shù)學掛圖:通過看圖,把圖意說一說。
二、提出問題,解答質(zhì)疑。
弄清題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嗎? (小組討論)
生答師板書: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 怎樣解答呢?
(1)要求全長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輛車分別行駛的路程,再求全長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還可以先求兩輛車1小時行駛的路程,再求全長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細觀察,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小組合作探討)
生交流:發(fā)現(xiàn)兩個算式的結(jié)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這是個什么規(guī)律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小組合作學習) 生自己舉例來驗證
生答師小結(jié):兩個數(shù)的和乘一個數(shù),可以把它們分別乘這個數(shù),再把乘得的積相加,這個規(guī)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這個規(guī)律嗎?
生板書: (a + b).c = a .c + b .c 通過學習,讓學生思考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進行驗算。
、诳梢允褂嬎愫啽。 運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計算簡便嗎? (生小組舉例探討)
三、鞏固練習
自主練習: 第一題:讓學生在小組中快速連接,并說一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第二題:先讓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組內(nèi)互相說出師運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題:先觀察,再說出對錯,然后把錯的題重新做出來,集體訂 正,并說出錯題錯在哪里。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兩個數(shù)的和乘一個數(shù),可以先把它們分別和這個數(shù)相乘,再把乘得的積相加,這個規(guī)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01頁例5、課堂活動1、2題及第102頁練習十四2~4題。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探索有余數(shù)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試商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究余數(shù)必須小于除數(shù)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朵?還剩幾朵?比較一下這道題與上面的.3道題有什么不同。
。3)揭示課題:像第2題這樣的除法叫有余數(shù)除法,今天我們繼續(xù)探究有余數(shù)的除法。(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同學的豎式有哪些不同?
學生思考后,回答。
教師:這兩個同學的豎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個豎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還余8個沒分;第二個豎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還余2個沒分。
議一議:哪一位同學的計算是正確的,為什么?
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匯報:第一個豎式,余數(shù)是8,比除數(shù)6大,還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還能再分1個;第二個豎式,余數(shù)是2,比除數(shù)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個了。所以第二個豎式得到的商是正確的。
教師: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余數(shù)能不能再分的?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還可以再分;余數(shù)比除數(shù)小,不能再分。
小結(jié):在計算有余數(shù)除法時,余數(shù)必須小于除數(shù)。
2、自主練習
做試一試的題,指名板演,全班評價。
三、課堂活動
1、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
先引導學生理解:最大能填幾是什么意思?
學生獨立完成后,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初步體驗試商過程。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
先觀察豎式,引導學生比較題目中余數(shù)與除數(shù)的大小,找出錯誤原因,再改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十四第2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2、練習十四第3題
①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練習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書寫格式。
、跈z查計算結(jié)果,集體訂正。
3、練習十四第4題
、賹W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谡易鲱}速度快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經(jīng)驗。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復習長度、面積、體積、質(zhì)量、時間單位.
3.復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匯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于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發(fā)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jīng)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整理和復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ㄒ唬﹩l(fā)學生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zhì)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ǘ⿵土曢L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fā)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fā)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jù)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fā)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
教師說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jù)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里填上適當?shù)挠嬃繂挝幻Q.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占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溫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ㄈ⿵土曎|(zhì)量單位.
1.啟發(fā)學生回憶:學過的質(zhì)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并填寫下表)
2.練習.
、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學生體重是40(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法,發(fā)展空間觀念!币虼,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依賴性,而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征比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摸、測量、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jīng)驗,有助于以后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jié)合起來進行對比,并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學習方法的遷移。
在認識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例子,認識并學習1厘米3。然后將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認識1厘米3的方法在小組內(nèi)自主活動,認識1分米3,最后認識1米3。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一個骰子、一;ㄉ⑷壮、量杯、紙杯、酒瓶、飲料瓶
學生準備 若干個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收集的幾種瓶子、針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體積單位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舊知。
師:我們以前學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回答,師板書)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將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放在講臺上。
師:請按體積的'大小將它們排列起來。
(生匯報)
2.引入新課。
師:物體有大有小,如果要測量它們的體積,也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復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然后引出體積單位,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qū)別,同時讓學生明確統(tǒng)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獲取新知
1.認識體積單位。
(1)認識1厘米3。
、俪鍪纠忾L為1厘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動手量一量棱長,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結(jié)論: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個1厘米3的正方體。
看一看:小組內(nèi)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芘e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厘米3?
(反饋:一個骰子、一粒花生等物體的體積接近1厘米3)
(2)認識1分米3。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舉例子等方法認識了1厘米3,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1分米3呢?
、俪鍪纠忾L為1分米的正方體,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分米3。
、谟糜布埌遄鲆粋1分米3的正方體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叟e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分米3?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2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8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8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