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精品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
第三單元
圖形的運動
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認識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剪一剪等。這些內(nèi)容都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了解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軸對稱、平移和旋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吹降默F(xiàn)象,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二年級學生的能力差別比較大,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也有不同的層次,對空間圖形的理解水平參差不平,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課時目標也應有不同的要求。本單元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變換,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教學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體,注重實踐活動的豐富多樣性,幫助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使學生能在不同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可以獲得廣泛的活動經(jīng)驗。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學會辨認軸對稱圖形;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xiàn)象。
2、數(shù)學思考: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經(jīng)歷一個簡單圖形經(jīng)過平移、旋轉或軸對稱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能有條理地表達圖形的變換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
3、問題解決:經(jīng)歷運用平移、旋轉或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4、情感態(tài)度: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shù)學美。
教學重點:
從實物對稱抽象出軸對稱圖形,感知旋轉與平移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區(qū)別旋轉與平移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二課時
平移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現(xiàn)象,初步體會平移的特點。
2、通過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4、使學生體會在格子圖中數(shù)物體移動距離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問題
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跟小朋友們一起來研究平移這種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的運動方式。(出課題)
1、交流預習內(nèi)容
昨天晚上同學們自己預習了平移這個內(nèi)容,小朋友們通過預習你們知道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說自己預習時了解到的,并提出問題,學生互相幫助解決)
2、舉生活中的例子。
、賱偛判∨笥褌冋f了自己預習時了解到的有關平移的知識,那現(xiàn)在你們能給大家舉一些生活中你認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體演示給大家看?
。ㄏ仍谒娜诵〗M里做,讓小組的朋友評價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臺來表演給大家看)
老師在中間插一些平移的畫面,介紹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剛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條直線的平移,那還有不按照直線運動的平移嗎?(學生上臺表演)
注意:讓學生展示多種不同形式的平移。
。ㄔ诒硌葸^程中讓臺下的學生評價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斷題:找出這些運動中全是平移的一組。(在全是平移的一組中,加入一個沿曲線平移的物體)
判斷的時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組,然后重點討論全是平移的一個組。這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通過這組判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小結平移的本質(zhì)
剛才你是怎么樣判斷一種運動是不是平移?平移運動是怎么樣的運動,你可以說說你的想法嗎?(先在四人小組里說說你的想法)
5、練習:魚圖(提要求時強調(diào):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圖中數(shù)移動距離
1、課件出示:房子(煙筒上有一只小鳥,屋檐上有一只小鳥)
請你觀察房子做了什么運動?(平移)
(配音)移動后煙筒上的小鳥說:我向上移動了5格(對)
屋檐上的小鳥說:我向上移動了4格(錯)
誰說得正確呢?(學生討論)你覺得它為什么出錯呢。
2、移動房子
整座房子移動了多少格?(讓學生發(fā)表意見,說說自己是怎么數(shù)的)讓學生對他的做法進行評價。
3、出示:房子向右移動圖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動()格
4、學生自已動手開書完成其他。
5、練習:動手完成p43第1題。
三、用平移的知識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畫面。
3、人們在生活中運用了平移,你們覺得你能運用平移改進一下我們身邊的東西,來方我們的生活嗎
教學反思:
學生對生活中的平移現(xiàn)象比較熟悉,我重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比如抽屜的抽拉是平移現(xiàn)象,汽車運動是平移現(xiàn)象等,力爭表達準確。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玩中學,在學中做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學具、磁鐵、小棒
學具:小棒
四、教學過程
<一>、游戲?qū)?/p>
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聽數(shù)抱團的游戲吧!你們還記得游戲規(guī)則嗎?
活動:
、、教師重述游戲規(guī)則:當同學們聽到數(shù)字幾就幾個幾個的抱成一團。
、、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學生匯報
提問:誰可以用我們學習過的數(shù)學語言來描述你所看到的?(多指幾名學生說)
、堋⒔處煟簭膭倓値孜煌瑢W的回答中老師聽到了一個共同的詞語叫平均分,哪平均分又是什么?
⑤、請學生說。
、蕖⒔處煟耗俏覀兝^續(xù)來看,這次還是平均分嗎?(是)誰來用平均分的語言描述一下?我們繼續(xù)看,這次是不是平均分?(不是)
通過這個游戲我們明白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樣的。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創(chuàng)設情境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晃豢蓯鄣男∨笥,它是我們國家的國寶,你們猜猜他是誰啊?(大熊貓)瞧,它來了!
。2)、觀看動畫
教師問:看來大熊貓遇到了問題,你們想不想和大熊貓交朋友。浚ㄏ耄┠悄阍敢鈳椭笮茇埥鉀Q問題嗎?那有誰聽清楚大熊貓的問題了?(把12個竹筍平均分到四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學生多說,把問題說準確)
。3)、分竹筍
教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拿出12個小棒代替竹筍,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分完之后小組中說說你分的`過程。
。4)、討論結束:每盤放幾個?(3個)老師也準備了十二個竹筍和四個盤子,誰到黑板上給大家演示一下你分的過程。
。5)、學生上臺演示分的過程
教師:他來分,我們來數(shù)好不好?1‘2’3‘ 1’2‘3’ 1‘2’3‘ 1’2‘3
。6)、教師歸納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的同樣多,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你們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寫到作業(yè)紙上。
。7)、投影展示算式:12÷4=3(個)教師提問:這里有一個新的符號,這位同學告訴大家這個符號叫做(除號),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除號,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師歸納:中間的一橫將上下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
這個算式就是(除法算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除法。[板書課題]
那這個除法算式中各數(shù)表示什么?
。8)、如果老師去掉1個盤子,還剩(3個),那把12個竹筍平均分到3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動手分一分(4個),除法算式怎么寫?投影展示12÷3=4(個)
如果老師去掉3個竹筍,還剩(9個),那把9個竹筍平均分到3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動手分一分(3個),除法算式怎么寫?投影展示9÷3=3(個)
。9)、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
誰可以根據(jù)這三個除法算式編題,比如:我有12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好朋友,每人4個?(多指學生說,讓大家好好感受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2、學習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把要分的東西的總數(shù)12寫在除號的前面,叫做(被除數(shù))平均分的份數(shù)4寫在除號的后面,叫做(除數(shù))除號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個,3寫在等號的后面,叫做(商)。(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整道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板書,全班齊讀一遍),學生讀“12÷3=4 9÷3=3”進行鞏固。
<三>、鞏固練習
。1)、讀算式,說出各部分名稱
開火車進行,集體重復。
(2)、看圖列算式
把6個蘋果平均分給2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得幾個蘋果?該如何列式?
、、學生獨立做
、、集體訂正
。3)、拔高練習
一根繩子長16米,將其對折后再對折,每段繩子長幾米?
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①、學生討論后回答,對折后再對折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對折2次)那對折兩次后分成了幾段?(4段)也就是說把16米的繩子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幾米?
、、寫出算式,集體訂正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思考:除法和乘法有什么聯(lián)系?
<六>、板書設計
除 法
12 ÷ 4 = 3(個)
除號
被除數(shù) 除數(shù) 商
讀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shù)學第四冊第68―7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教學重點:
1、認識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會比較角的大小。
學具教具準備:
釘板、皮筋、彩紙、硬紙條、折扇、剪刀、三角板、鐘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再過幾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紅和小華相約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給小明作生日禮物。瞧,他們做得多認真啊。ǔ鍪局黝}圖)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細看,這些物品上有沒有我們以前認識過的圖形? (鬧鐘的面是圓形、紙工袋的面是長方形……) 這些物品中還藏著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鬧鐘圖) 評:教師創(chuàng)設小明過生日這一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 在觀察各種實物圖形的基礎上 ,教師的一句簡短的問話“這些物品中還藏著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
二、聯(lián)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認識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兒呢?(拿出剪刀,開、合)剪刀的開口就形成了一個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角。(電腦閃現(xiàn)) 三角形紙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紙指)三角形的這里也是一個角。(電腦閃現(xiàn)) 剪刀、三角形紙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鐘面上哪兒能找到角呢?(拿出實物鐘,轉動指針)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能形成一個角。(電腦閃現(xiàn)) 我們一起來看這三個角。(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 仔細觀察:這三個角有什么特點呢?(相交于一點,兩條邊都是直的……)
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兩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并會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書寫規(guī)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沒有括號、含兩級運算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2+4+30 15+13 - 5
28÷4×4 6÷3×2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每個算式里含有哪些運算,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觀察例2圖,提取數(shù)學信息。
。2)、列式
方法一:分步計算
4×3=12 (人) 12+7=19(人)
方法二:列綜合算式(教師指名列并引導)
4×3+7=19 7+(4×3)=19 7+4×3=19
。3)、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4×3+7=19 、7+4×3=19,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教師說明: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減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括號可以去掉。
(4)、學習運算方法(教師板書)
a、 7+4×3 b、4×3+7
=7+12 =12+7
=19 (人) =19 (人)
教師強調(diào):沒有參加計算的數(shù)需要向抄下來。
。5)脫式計算54÷6-7 7+54÷6
a、教師引導 b、學生板書
注意書寫格式
教師說明: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減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8頁做一做
強調(diào):計算兩步式題時,必須首先觀察,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請你來當小醫(yī)生
8×5-4 24÷6-2 8-2×3
=8×1 = 24÷4 =6×3
=8 =6 18
32+16÷8 3×5+3 12÷6-2
=48÷8 =3×8 =12÷4
=6 =24 =3
3、教材51頁第六題
四、課堂小結(舉手發(fā)言)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五、布置作業(yè):
第50頁練習十一第4、5題。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長度單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關系。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3、在數(shù)學活動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義。
課前準備:一次性水杯、1分硬幣、電話卡1張、學生用尺、米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做單位呢?
生:用米做單位。
師:誰了估計一下,這門大約有多高?
生:大約高2米。
師:那么1米有多長呢?誰來到黑板上畫出來?
(指名畫,師適當幫助并板書:米(m)教給學生讀法)
師:去年我們還學了一個長度單位是——生:厘米。(板書:厘米(cm)教給學生讀法)
師:厘米是用來量比較怎樣的物體的?誰能上來畫一條長1厘米的線段。
師:1米這么長,1厘米就只有這一點長呀!那這1米的線段里面有幾個1厘米的線段呢?(100個)為什么?(因為1米=100厘米)
師:小朋友們,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十進制的,比如說10分錢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們計算加法時,一般也是滿十進一的,而這里要滿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覺怎樣?那有沒有一個比厘米長些又比米短些的長度單位呢?(分米)
師:小朋友們想得真好,科學家們也是這樣認為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分米。
。ò鍟n題:認識分米)
二、實踐操作,主動探究
1、認識分米
。1)畫一畫
師:按照我們剛才十進制的想法,我們應該把多少厘米定為1分米呢?(10厘米)請大家和老師一起在你的'課堂練習紙上畫出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板書:分米(dm),教給學生讀法)
(2)溝通分米與厘米間的關系
師:我們已經(jīng)畫出了1分米的線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長呢?(板書: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指名說說你是怎樣畫的?(學生一般會說從0刻度畫到10刻度)
。3)找一找
師:你們也是這樣畫的嗎?那你們的尺子上只有這一個1分米嗎?仔細找找看,看誰的眼睛尖。ㄒ龑W生指出從刻度1到刻度11、從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比一比
師:你能用手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嗎?請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劃,一人測量驗證,看誰比劃得準。
。5)舉例與測量,體會1分米的實際長度
師:好,知道了1分米大約是這么長,那我們來找找,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大約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邊找一邊量一量。
。6)溝通米與分米間的關系
師:同學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了米和厘米中間的長度單位分米,我們規(guī)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噓——請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
。ò鍟1米=10分米)
2、認識毫米
。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師:剛才我們測量了很多物體,現(xiàn)在請大家來量一量我們數(shù)學書的厚度。
。y量結果估計有以下四種情況:大約1厘米、不到1厘米、6個小格、6毫米,師根據(jù)情況總結引導,使學生感到要比較精確地進行測量,需要有新的長度單位來解決,直接請學生介紹毫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對毫米的認識。)
(師板書:毫米(mm)并教給學生讀法)
師: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讓學生明確尺上每一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溝通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
師:請大家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shù)一數(shù),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3)舉例與測量,體會1毫米的實際長度
師:知道了1毫米是這么小的長度單位,我們找找看,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師根據(jù)學生的舉例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部分物體,讓學生量一量它們的厚度,如1分硬幣、電話卡等)
師:在書上數(shù)出8張紙,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這8張紙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4)比一比
師: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劃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同桌合作,一人比劃,一人用硬幣、銀行卡等物體插進兩指之間測量驗證,多進行幾次,看誰準。
。5)想一想
師: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四人小組討論,集體匯報,師總結補充。)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想想做做”第2題
指名答,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看的。
說明:剛巧對準哪一個數(shù)字就是幾厘米,不到點或超過點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2、選擇合適的單位
。1)每人拿出一塊橡皮和鉛筆,先選定合適的單位,再各自測量它們的長度。(估計情況:對于橡皮的厚度,學生一般會用毫米作單位;對于鉛筆的長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單位,可使學生通過討論明確,鉛筆有長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單位都可以,要根據(jù)鉛筆的實際長度靈活地選擇合適的單位。)
小結: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你能把這些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排一排嗎?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a、比劃一下圖中幾個物體的實際長度。師把所帶的實物展示出來便于學生比劃。
b、填上合適的單位。
3、游戲:比比誰的眼力好!
讓學生憑自己的眼力判斷哪條線段最長,哪條最短。
用尺量出它們的長度,來驗證結果。
4、日記改錯。
明明的日記:
20xx年xx月xx日星期x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wèi)生間,拿起了1厘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了一棵高2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jīng)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師:你們笑什么?明明的日記中用錯了很多單位,請你幫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樣鬧出同樣的笑話。
四、小結評價,回歸生活
1、今天你又學到了哪些新本領,和以前學的哪些知識有關?學了這些知識有什么用?
2、課后選擇家中的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量一量,記錄下測量結果。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6
第三課時: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
教學內(nèi)容:學習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籃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強調(diào)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后匯報分的結果:先把竹筍每盤放1個,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筍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xù)分,直到分完為止。分的結果是每盤放3個。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里,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shù)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新授課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僖值闹窆S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
、勖糠菔菐祝浚ㄊ3)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芙處熢僮寣W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拮寣W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jié)課學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8頁的做一做。
提問:一共有多少塊餅干?平均分給幾個人?每人分幾塊?怎樣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餅干是18塊,除號前面寫18;平均分給3個人,除號后面寫3;每人分6塊,等號后面寫6)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1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采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游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3、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2題。
先讓學生依據(jù)題意用學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結果。之后,讓學生填寫除法算式,并對照分蘋果活動說出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促使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
提問:每只小熊分的同樣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誰會列算式?為什么這樣列算式?(因為是把6粒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蘋果的個數(shù)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給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數(shù)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一份是3,3寫在等號的后面。)
4、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3題。
讓學生討論后寫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算式?(因為它是把10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個數(shù)10個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放在2個籮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數(shù)2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一個籮筐中裝5個,5寫在等號的后面。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對除法算式的認識。
教學目標:
l、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第四課時: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內(nèi)容:教學除法各部分的名稱。(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教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
2、分小圓片:教師拿出8個小圓片
要把這些小圓片分給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小圓片先拿2個分給一個同學(教師分的時候要同時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另一位同學),再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三位同學,最后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四位同學。也就是每2個小圓片分給一位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8個小圓片,每個同學2個小圓片,可以分給4個同學。
想一想:剛才老師是怎樣分的?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二、新授課
1、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
。1)教師:每4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個竹筍)
(2)用自己的學具動手擺一擺20個竹筍,按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同學給予個別指導)
學生分完后,教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前面來演示分的過程。(教師要強調(diào)四個四個的分,每4個放一盤,也就是每4個為一份)
。3)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提問:我們剛才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是怎樣?
小結:我們分竹筍的時候,把4個竹筍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方法也叫以用除法來計算。
(4)指導算式的寫法。
、僦窆S的數(shù)量是20個,這是表示要分的數(shù)量,寫在除號的前面。每4個放一盤,就是每份是4,寫在除號的后面。分的結果是可以放5盤,5是分的份數(shù),寫在等號的'后面。
板書,204=5
、谧寣W生說一說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個,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04=5
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
。5)小結: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來計算。并認識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練習;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一共有多少個小圓片?每堆幾個小圓片?可以分成幾堆?(先讓學生動手擺一擺)
怎樣列除法算式?(要擺的小圓片是12個,除號前面寫12;每堆6個,除號后面寫6;可以分成2堆,等號后面寫2。)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個一份可以分成2份)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3、練習。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再同桌的互相說一說。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4題。
要分的糖葫蘆有幾串?那被除數(shù)應該寫幾?每個小朋友2串糖葫蘆,表示什么?(做的時候讓學生把每2個用鉛筆圈一圈)除數(shù)應該寫幾?可以分幾個小朋友?商應該寫幾?
完成后要學生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6題。
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shù)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第五課時:除法初步認識練習課
教學內(nèi)容: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各部分名稱。(教科書第21~22頁練習四的第710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shù)是15,除數(shù)是3,商是5。
153=5(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復習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復習把二個數(shù)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jù)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
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nèi)容】
教材P10頁例3,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能按要求將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
2.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借助情境圖的對比,掌握包含分的方法,理解包含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包含分中蘊含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在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為二(1)班的同學分好了糖果和橘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學習到了更加直接的思考方法。今天他們又遇到了一個難題,希望大家能開動腦筋,幫助他們。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平均分的問題。[板書課題:平均分(3)]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頁的例3。課件演示教材第10頁的例3--分果凍的情境圖。
師:看!圖中的小朋友正在幫同學們分果凍呢,請同學們觀察畫面,說一說你獲得了什么信息?圖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問題?
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例3的題目。題目中“每2個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拿出8個學具,每2個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幾份?
同桌合作擺一擺。(學生操作,老師巡視)
請同學上臺演示分的方法,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學生交流:可以分成幾份?為什么?
結合課件展示圖片,教師總結:有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4份。
談話:剛才我們把8個果凍,按每2個一份平均分了,現(xiàn)在你能把果凍按每4個一份平均分嗎?能分成幾份?
同學合作每4個一份地分。
交流反饋:8個果凍,每4個一份,能分成兩份。
教師小結:像這樣,我們按每2個一份,每4個一份的分法把8個果凍平均分了。這些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概括成是“每幾個一份的分”。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10頁的`“做一做”第1題。
(1)讀題,明確分法。
(2)學生動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臺演示,注意觀察分法是否正確。
(3)補充:12根小棒可以每幾根一份的分?學生分分看,指名上臺演示分法。
2.完成教材第1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圖片上的是什么?(16個杯子)
(1)看要求,明確怎么樣圈后動手圈,再獨立完成填空。
(2)通過圈和填,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3)學生交流答案和看法。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節(jié)課的教學,整個活動主要在于讓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另外一種形式--包含分(連續(xù)減去)。了解其形式,建立起相關的概念,并能準確地把它與等分區(qū)分開來。找到它們的共同點--最終結果都要滿足每份分得同樣多。找到不同,已知信息不同,所以處理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從實物快速進展成圖形,然后到語言,通過幾級表征的逐漸切換,使學生能快速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8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并能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余數(shù)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nèi)除法和有余數(shù)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劃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余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感知余數(shù)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余數(shù)進行合理取舍。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ㄒ唬┙涣鳎河米疃嗪椭辽僬f一句話。
。ǘ⿵土晫
1.復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匯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ㄒ唬┨岢鰡栴},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么意思?
。ǘ┳灾魈骄浚鉀Q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1)畫圖表示
。2)數(shù)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3)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1)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儆行┩瑢W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么想?
、谟嘞聛淼2人怎么安排?
。2)比較優(yōu)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ㄈz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zhì)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收獲嗎?
余數(shù)在生活中真是太調(diào)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后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jīng)常遇到有余數(shù)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余數(shù)進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為余數(shù)的好朋友。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ㄒ唬┗揪毩暎ǖ6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zhì)疑:結果為什么要加1?
(二)變式練習( 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面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3)討論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面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面包?說說理由。
(三)綜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shù)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shù)?/p>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guī)淼奈矬w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shù)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shù),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shù)值相等。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發(fā)展性練習
問: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幾個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圖片“磨損的尺子”),你們有什么辦法能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準確長度嗎?
四、歸納質(zhì)疑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yè)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diào)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案點評:
導入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xiàn)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量小棒長度時,老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探索方法,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然后教師以規(guī)范的動作,標準的測量方法量給學生看,讓學生與自己的操作產(chǎn)生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產(chǎn)生頓悟,從而掌握量的要領;最后再親自實踐,使知識技能的掌握經(jīng)歷了由淺到深,由表及里這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0
教學內(nèi)容:
教材P32頁例4和練習七的第7~11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能剪出連續(xù)的對稱圖案。
過程與方法:通過剪出的圖形,找出規(guī)律,加深對平移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剪紙活動中,感受其中蘊含的數(shù)學知識及數(shù)學美,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重點:
剪出連續(xù)的對稱圖案。
教學難點:
發(fā)現(xiàn)圖中蘊含的數(shù)學規(guī)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分層次教學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有關平移和旋轉的知識,請你完成下面的練習。
1、學生完成教材P34頁練習七的第7小題。
(1)、學生獨立判斷。
(2)、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2、學生完成教材P34頁練習七的第8小題。
談話:你瞧,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可真廣,剛才同學們說鐘面上指針的運動是旋轉,老師這里有一個鐘面,你能寫出分針從12旋轉到下面各個位置所經(jīng)過的之間嗎?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看來同學們對平移和旋轉的知識掌握得還不錯,今天我們繼續(xù)運用前面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學習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這樣手拉手的4個小人嗎?
1、知道了什么?
學生讀題、觀察后交流?磮D可知:每個小人都是軸對稱圖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個小人。
2、應該怎樣做呢?
學生現(xiàn)在小組內(nèi)交流,共同探索后匯報交流。
(1)、先剪出1個小人。怎樣剪呢?匯報剪法。
首先把一張紙對折,在對折線這一邊,也就是在不開口處畫出半個小人,然后沿虛線剪開,展開就是1個小人。注意:中間的折痕不要剪開,否則這個小人是斷開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個小人。匯報剪法。
首先把一張紙對折再對折,在不開口處畫出半個小人,然后沿虛線剪開,展開就是手拉手的2個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線一定是折痕這一邊,否則剪出來的就會出現(xiàn)兩個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畫到紙的邊緣,不能斷開,否則剪出來的小人就不能連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個小人。匯報剪法。
首先把一張紙對折三次,在不開口處畫出半個小人,然后沿虛線剪開,展開就是手拉手的4個小人。
3、嘗試剪一剪,體驗成功。
根據(jù)剛才同學的匯報,自己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成功?
4、匯報交流經(jīng)驗。
同學們,你在剪連續(xù)的手拉手的小人的過程中,你們從剪1個小人→2個小人→4個小人,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化繁為簡。那在剪連續(xù)的手拉手的小人時要注意什么?(學生交流)
對!剪出的'連續(xù)小人應注意:對折;從閉口處畫起;連接處不能剪斷。
5、教師評價后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解決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問題。同學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每個小人平移就是下一個小人;然后根據(jù)圖形的對稱性,只要在反復對折好的紙上沿折痕一邊畫出圖形的一半,沿虛線剪開,就會剪出多個一模一樣的圖形。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需要用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三、拓展練習,運用新知。
1、學生完成教材P35頁練習七的第10小題。
用教材第121頁中的學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圖案。
(1)、學生在小組內(nèi)拼一拼。。
(2)、各小組展示交流,說說自己組的想法。
2、學生完成教材P35頁練習七的第11小題。
拿正方形的紙,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開后分別得到的圖案。
(1)、學生動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學生展示交流,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學生完成教材P35頁練習七的第9小題。
用學具卡片中的圓片制作一個數(shù)字轉盤。兩人一組,每人各轉兩次,計算出兩個數(shù)的積,比比誰的積大。
學生弄懂題意后,教師先用課件演示,跟學生一起玩轉盤游戲。再讓學生在課后制作轉盤并玩一玩。想一想:如果兩次轉出的數(shù)的積大的那個同學獲勝,誰獲勝的可能性大?
四、全課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剪一剪,剪紙人:
(1)對折
(2)畫半個人
(3)剪一剪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學具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自己領悟三角形的意義和特征,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說出什么叫直角、銳角、鈍角?
組成角的兩條邊是什么線?
2、家在本子上畫出直角(用三角板)、銳角、鈍角各一個。
小結: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線段和角,如果把角的兩條邊改為線段,把角的兩個端點連起來會出現(xiàn)什么圖形?(三角形)
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和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
(1)我們已學過三角形,你能舉例說出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嗎?(紅領巾等)
(2)利于學具,動手做三角形,小組內(nèi)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結合復習題,思考討論:
①三角形是幾條線段圍成的?
②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4)鞏固概念。
、僬乙徽,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谟萌龡l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句話對不對?為什么?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強調(diào),看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要從兩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條線段,二是要看是否圍成的封閉圖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剛才大家找出這么多三角形,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進一步觀察一下,這些三角形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啟發(fā)學生明確:它們都是三條線段圍成的,它們都有三個角,都有三個頂點。
再引導學生概括:圍成三角形的每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邊,每兩條線段的交點叫做三角形的頂點。
3、教學三角形的特性。
我們學習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車的車架、房梁架等。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們來做一次實驗。
教師用事先準備好的木框,讓同學們拉一拉。
先拉五邊形木框。(變形)
再拉四邊形木框。(變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動,三角形不變)。
提問:通過三角形木框拉不動,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動手實踐,老師引導學生明確:三角形的三條邊長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固定不變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嗎?(椅子腿松動了,可以固定一個三角形鐵架)
(三)鞏固反饋
1、說說三角形的意義、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
過程與方法:觀察、操作,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平行四邊形。
教學準備:
長方形框架、七巧板
教學方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師演示:出示長方形框架
這是什么圖形,然后拉動,變成新形狀。提示學生認真觀察。
(2)學生動手操作,做一做。
(3)認識平行四邊形
A、認識平行四邊形實物(觀察新圖形)
B、認識平行四邊形平面圖
2、想一想
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lián)系:對邊相等,四個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直角。
3、說一說
說一說平時見到的平行四邊形
4、畫一畫
5、拼一拼(用七巧板)
(三)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用什么方法認識平行四邊形。
(作業(yè)設計;在現(xiàn)實中尋找平行四邊形
作業(yè)設計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lián)系:對邊相等,四個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直角。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百以內(nèi)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nèi)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nèi)數(shù)的進位加法中連續(xù)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fā)現(xiàn),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xù)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yǎng)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通過情景對比,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是掌握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
三位數(shù)加法中的連續(xù)進位方法。
教法學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shù)學品質(zhì)。整個課堂我創(chuàng)設小動物參與的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既現(xiàn)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匯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課件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shù)學信息。
(1)思考并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shù)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算法。
(3)全班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shù)線
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3.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愿意告訴它嗎?
4.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huán)保之家(板演)
三、聯(lián)系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幫森林醫(y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xù)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4
教學內(nèi)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59~60頁例1及第60頁“做一做”。
內(nèi)容簡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動,先進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動,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再進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動,通過對比使學生體會其異同,幫助學生理解有剩余的情況,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過與表內(nèi)除法的對比,使學生理解余數(shù)及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含義。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jīng)歷認識余數(shù)的過程,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2、通過主題圖教學,讓學生知道計算問題是從生活實際中產(chǎn)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初步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余數(shù)及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能夠準確求出余數(shù)。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運用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擺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xiàn)象,抽象為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總結、歸納、抽象、概括等方法來學習。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
故事描寫法:周末小熊打算請2個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請大家一起吃草莓?墒撬蜷_冰箱一看,發(fā)現(xiàn)只有7個草莓,3人怎么分7個草莓呢?他很苦惱。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他為什么苦惱嗎?誰能來說一說?(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內(nèi)容——有余數(shù)的除法(板書)!酒肺觯喊呀滩闹械那榫斑M行了改編,增加了課堂的趣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新知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導入法:請同學們拿出10個小圓片。
①把10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幾個?
、诎10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幾個?
。▽W生說法不一:有的說不能分,有的說分不出來)
這樣的問題究竟應該怎樣解決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內(nèi)容,有余數(shù)的除法。(板書課題:有余數(shù)的除法)【品析:活動導入,讓學生動手操作,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思考沒有剛好分完怎么辦?于是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隨著老師的引導進入新知的學習中!慷、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復習表內(nèi)除法的意義。
平常我們分東西,有時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夠再分。剩下不夠再分的數(shù)就叫余數(shù),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出示課題)。
。1)課件出示6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2)學生交流獲取信息。
。3)利用學具實際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過程。課件出示6個草莓擺放的結果圖:
。5)小組內(nèi)說說6÷2=3(盤),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酒肺觯簻贤ú僮鬟^程、算式、語言表達之間的轉換,使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xiàn)有剩余的情況。
、僬n件出示7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趯W生利用學具操作。
、劢涣靼l(fā)現(xiàn)的問題:剩下一個草莓。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賹W生用算式表示剛才擺的過程,教師巡視,選取典型案例。
、诮處煱鍟(guī)范寫法:
7÷2=3(盤)……1(個)
余數(shù)
③讀作:7除以2等于3余1。寫法:首先在等號的右面寫商,然后點上6個小圓點再寫上余數(shù)。
、芙涣魉闶奖硎镜囊馑,7、3、2、1各表示什么?明確“1”是剩下的草莓數(shù),我們把它叫余數(shù)。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①比較兩次分草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②教師隨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呈現(xiàn)下表。
分的物品 幾個一份 分的結果 算式表達
6個草莓 每2個一盤 分了3盤,正好分完 6÷2=3(盤)
7個草莓 每2個一盤 分了3盤,還剩1個 7÷2=3(盤)……1(個)
【品析: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通過擺學具的直觀方式讓學生在與表內(nèi)除法的對比中,理解余數(shù)及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構建知識的空間!
三、反饋質(zhì)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完例1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敘述余數(shù)和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然后教師提出質(zhì)疑問題,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系統(tǒng)整理。
質(zhì)疑一:什么是余數(shù)?余數(shù)的單位名稱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歸納:當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夠再分的時候,剩余的數(shù)叫余數(shù)。余數(shù)的單位名稱和被除數(shù)的單位名稱相同。
質(zhì)疑二:什么是有余數(shù)的.除法?
學生討論后總結:帶有余數(shù)的除法就是有余數(shù)的除法。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本節(jié)課中,你有什么收獲?聰明的你能幫老師簡單總結一下剛剛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嗎?
“本節(jié)課中,我們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數(shù)的單位名稱和被除數(shù)的單位名稱一樣!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本節(jié)課,我使用故事導入,通過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讓他們初步感受到余數(shù)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余數(shù)的意義。
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當出示問題時,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分一分,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這樣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有余數(shù)的除法(1)
7÷2=3(盤)……1(個)
余數(shù)
第2課時 有余數(shù)的除法(2)
教學內(nèi)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61頁例2及“做一做”。
內(nèi)容簡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2、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發(fā)展抽象思維。
3、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并發(fā)現(xiàn)余數(shù)和除數(shù)的關系,理解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主要是運用計算和對比的教學方法,探索并發(fā)現(xiàn)余數(shù)和除數(shù)的關系,理解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總結、歸納、抽象、概括等方法來理解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
操作實踐法:如果擺1個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呢?怎樣列式?8÷4=2(個)。
學生動手實踐,得到8根小棒可以擺2個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接下來,咱們就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看看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一人擺小棒,一人把擺的結果及所列的算式寫在下面的記錄單上。
小棒根數(shù) 擺的結果 算式
8根 8÷4=2(個)
9根 9÷4=2(個)……1(根)
【品析:在實踐操作中,學生情趣盎然,積極參與,并把操作結果一一記錄,為下一步觀察、比較、分析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故事描述法:孫悟空開了一家眼鏡店,給人做鏡框,他做一個正方形的鏡框用4根鋁合金條。8根鋁合金條可以做兩個鏡框;9根鋁合金條可以做兩個鏡框,余下1根;10根鋁合金條可以做兩個鏡框,余下2根;11根鋁合金條可以做兩個鏡框,余下3根……真有趣,孫悟空的眼鏡店里所包含的數(shù)學知識就是我們學習的有余數(shù)的除法。我們今天就跟孫悟空一起探究這些有余數(shù)的除法里有趣的數(shù)學問題——余數(shù)與除數(shù)的關系。
【品析:把用小棒擺正方形編寫成孫悟空做鏡框的童話故事,大大增加了課堂情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師操作:在實物投影儀上用4根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
。2)學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擺出幾個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嗎?
。3)小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擺出獨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擺出幾個,還剩多少根?(每組準備的小棒根數(shù)不同,共分成以下5種情況)
。4)根據(jù)擺出的小棒圖,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饋。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將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余數(shù)與除數(shù)的關系。
。1)現(xiàn)在,老師要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些除法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組織學生討論:
、倌銈儼l(fā)現(xiàn)余數(shù)有什么規(guī)律?
②質(zhì)疑:為什么余數(shù)總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數(shù)?
、鄄孪氩Ⅱ炞C:余數(shù)可能是4或5嗎?為什么?
、苡鄶(shù)和誰有關系?是怎樣的關系?
(3)教師小結并板書:
余數(shù)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數(shù)必須比除數(shù)小。
余數(shù)<除數(shù)。(板書)
【品析:充分讓學生進行操作實踐,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點印象更深刻!
三、反饋質(zhì)疑,學有所得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把若干物體平均分的活動中認識余數(shù),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jù)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shù)。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shù)的除法。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小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平均分的含義。
2、出示15÷3=5,并說說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
(2)學生動手分,并完整的說說10除以2等于5的含義。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個2.)
2、分組操作,進行記錄。
(1)如果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師指名說自己分小棒的過程、結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嗎?剩下的1根為什么不繼續(xù)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樣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結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樣分?
3、匯報:
(1)指名匯報,同時將表格填寫完整。
(2)通過自己動手分一分,你覺得根據(jù)最后得到的結果不同,可以分成幾種情況?那幾種?
4、交流:
(1)根據(jù)分得的結果,可以分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兩種情況,像這種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生獨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說說算式表示的含義。)
(2)像這幾種分后有剩余的情況,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給了幾人,還剩幾根?(生答)
問:按要求怎樣列式(板書:10÷3),
為什么可以用除法計算?10和3分別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給幾人?也就說明10里面最多有幾個3?有沒有全部分完?還剩多少?(板書:……1(根))
說明:沒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寫上6個點,再把剩下的數(shù)寫上。這個數(shù)叫余數(shù)。它的單位名稱和總數(shù)一樣。(板書:10除以3等于3余1.)
(3)生齊讀算式,指名說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問: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數(shù)又表示什么?(余數(shù)表示在平均分時,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經(jīng)不夠再分一份時剩下的。)
5、揭題:像這樣的算式我們叫做有余數(shù)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有余數(shù)的除法)
6、小結:在平均分時,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經(jīng)不夠再分一份時,就可以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來表示。
二、教學列1
1、出示列1(1)
用算式表示,再說說算式的含義。
2、出示列1(2)
用算式表示,說說算式的含義,并說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三、鞏固練習:課本60頁的“做一做”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shù)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jù)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shù)各表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這是一道開放題,三種裝法,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根據(jù)自己的選擇,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師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2題。
出示題目14只小鴨,每( )只一份,有( )份,還剩()只。
14÷□= □(份)…… □(只)
14只小鴨,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只,還剩()只
14÷□= □(只)…… □(只)
學生獨立思考,用小棒代替鴨子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全課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shù)的除法
正好分完的 分后有剩余的
10÷2=5(份) 10÷3=3(份)……1(根)
6÷2=3(盤) 7÷2=3(盤)……1(個)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的數(shù)學下冊教案03-02
小學數(shù)學下冊教案12-27
小學數(shù)學下冊教案11-15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的教案03-06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01-11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06-17
小學數(shù)學下冊教案二年級09-29
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案02-07
小學二年級的數(shù)學下冊教案02-02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案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