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國論教案范文(精選9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國論教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國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xiàn)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數(shù)(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蓋 始 然則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劢虒W難點]
一、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劢虒W步驟]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
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nèi)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采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
請大家想一想:蘇軾行了個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國)
二、解題
1、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
《六國論》的“六國”就是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读鶉摗芳仁钦務劻鶉鴾缤龅牡览。
2、作者簡介
三、寫作背景
四、學生齊讀課文并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 暴曬 與 yǔ 與其 yù 參與
為 wéi 行為 wèi 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 燕國
五、整體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百T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jié),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3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4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5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 “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6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yè)
六國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標:梳理文本思路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理清文章思路。
難點: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播放《秦始皇》電視劇中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片段視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意味著持續(xù)五百多年的群雄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終結(jié)。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所學知識,說說曾經(jīng)稱雄一時的韓、魏、楚、趙、燕、齊六個諸侯國,為什么會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相繼滅亡?
……
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學家蘇洵的觀點是什么。(板書:六國論)
(二)梳理積累
互助討論學習。全班學生按四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先組內(nèi)交流、討論、解決課前預習時遇到的文言詞句方面的問題。小組還有沒弄明白的問題,再提出來師生一起討論解決。
翻譯下列句子。提醒學生圈點句中的重要詞語,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省略句)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ㄈ┱b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
自由誦讀課文,并快速閱讀文后賞析。思考并回答問題。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論點的?
明確:本文的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弊在賄秦”。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2、提問: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明確:一是“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一),這是從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二是“不賄者以賄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分論點二),這是從不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 其作用是,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jù)課文回答。
據(jù)“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
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4、哪一段是論證賂秦的危害?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
明確:第二段針對“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個分論點進行論證。(齊聲朗讀第二段);
作者運用了對比論證:
。1)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2)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5、齊國未嘗賂秦,燕、趙兩國也“義不賂秦”,可為什么也滅亡了?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滅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荊卿為計”,惹火燒身;趙“牧以讒誅”,自取。而蘇洵認為的根本原因是:“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其滅亡是“誠不得已”。
6、假如蘇洵是戰(zhàn)國時韓、魏、楚、齊、燕、趙六國的謀臣,你認為他會采取什么策略來對抗秦國,而保全自己?試結(jié)合文章作答。
明確:(1)“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2)以賂秦之地封謀臣,禮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ㄈ┖献魈骄,討論文本。
再讀文本,分組討論:
1、你同意蘇洵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嗎?試結(jié)合課文和相關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1)六國君主中了秦國的挑撥離間的詭計,不能“合縱”聯(lián)合抗秦。
。2)六國之間互相侵奪以及六國與秦的頻繁戰(zhàn)爭,造成六國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死亡,使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
(3)秦國具有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和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能支持連年對外戰(zhàn)爭。
。4)統(tǒng)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厭倦了幾百年的混戰(zhàn)。
……
從歷史事實來看,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并非像蘇洵所論述的那樣簡單。
2、你認為作者有什么樣的寫作意圖? 你是從何得知的?試結(jié)合文本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明確:從課文第五段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可知,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歷史覆轍,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作對比,六國力量雖然比秦弱小,“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而北宋現(xiàn)在一統(tǒng)天下,力量強大,來勸諫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才是唯一出來。這是一種借古諷今的手法。
。ㄎ澹┩卣寡由
對于六國的滅亡,古今學者進行過許多分析和探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文段,并回答問題。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宋]蘇轍《六國論》)
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明]劉楨《六國論》)
讀了上述兩段選文,你有何感想?試結(jié)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對六國滅亡的看法。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以“也談六國滅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六國論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詞多義
3、能背誦全文,并準確地翻譯重點語句和語段
[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xié)政策。
[學習難點]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恢Κ毿,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xiàn)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注》。
三、解題:
1、六國,指戰(zhàn)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2、戰(zhàn)國七雄地圖(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
。1)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六國論》屬于政論還是史論?——史論。
四、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后,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jīng)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xiàn)了敵國西夏。宋朝受著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xié)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后來稱遼)締結(jié)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xiàn)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jié)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歷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xié),結(jié)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后患,而實際上并不能換得和平。
五、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賂()秦耶暴()霜露思厥()先祖父與()嬴
洎()牧以讒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讀
1、整體把握: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nèi)容,并梳理結(jié)構(gòu)脈絡
明確:史論——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jié)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節(jié)),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jié)),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jié))總結(jié)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2、研讀第一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兵器)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為原因)六國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率(全,都)賂秦耶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文段分析:
、偃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诒静糠謴膸讉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
A、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不賂者以賂者喪。
、鄣谝蛔匀欢卧谌闹械淖饔檬鞘裁?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用)攻取之外其實(它的實際數(shù)目)百倍固()不在戰(zhàn)
思厥(其)先祖父(祖輩父輩)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寢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至于()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終繼()五國遷滅()與()嬴而不助五國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不賂秦始()速(招致,動詞)禍焉后秦擊趙者再()
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革滅()殆()盡
智力()孤危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谟靡痪湓捀爬ǖ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郾径卧鯓诱撌鲑T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jié)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后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zhàn)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zhàn)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一夕安寢”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jié)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莸谒亩沃心囊痪湓捘軌蚋爬R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拊嚤容^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哒堈页龅谝欢沃信c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jié)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七、作業(yè):
背誦第1—4自然段,能默寫并翻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文本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茍(假如)以天下之()大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jié)歷史教訓,過渡到規(guī)勸北宋統(tǒng)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里層!皢韬簟在呌谕觥笔浅猩希^續(xù)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并且為六國設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lián)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的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xié)力作戰(zhàn),那么,他們就不至于滅亡。現(xiàn)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于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tǒng)治者,暗指北宋的統(tǒng)治者,一語雙關。由這句啟下引出第六節(jié),就很自然了。
、诘诹匀欢巫詈笠痪湔Z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quán)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jié):
文章在一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余年的事為什么能夠放到一起來相提并論呢?因為作者找到一個切入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zhàn)于秦
6、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
六國論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3、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過、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歷史課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jié)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叭浴焙弦唬沟帽疚募嬗泻芨叩氖穼W價值和文學價值。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W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lián):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
六國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并能運用有關文言知識解讀文言作品;
2、學習本文運用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領略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3、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鑒歷史經(jīng)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zhàn)國七雄,論富有,秦國比不上齊國;論兵力,秦國比不上趙國;論地域的遼闊,秦國比不上楚國?墒亲詈罅鶉鴧s全部被秦國一一滅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蘇洵對這個問題的的闡述。
二、簡介作者:
蘇洵,“三蘇”,“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語言之美。
四、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詞,小組討論。
如不能解決,在課堂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
積累文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五、分析課文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1、出示秦滅六國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滅趙;前221年滅齊。
2、在文中找到六國滅亡的原因。
同學在文本中查找,歸納概括為:韓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而燕國因荊軻刺秦,趙國因李牧被誅,齊國因與嬴而不助五國。
3、由此請學生將六國分為兩類:賂秦者,韓魏楚;不賂秦者,燕趙齊。
再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不賂者”“失強援”。
由此學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六、分析蘇洵寫作此文的動機:
1、討論六國滅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國的滅亡?
2、蘇轍在《六國論》中提到“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敝赋隽鶉硹壛嗣思s自相屠殺而導致滅亡;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提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沽鶉鲪燮淙,則足以拒秦”指出六國沒有愛惜百姓而導致滅亡;李楨在《六國論》中提到“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敝赋隽鶉鴽]有施行仁義而導致滅亡。
那么蘇洵并非歷史學家,見解未必準確,他為什么強調(diào)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因為“賂秦”呢?
3、展示“時代背景”:北宋中葉以來,遼和西夏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宋軍和遼軍、西夏軍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了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例如1004年與遼訂立“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
4、結(jié)合北宋的地形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本文的寫作動機:借古諷今,勸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采取以賄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國的覆轍。
5、明代詩人何仲默評價此文說:“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七、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1、歐陽修評價蘇洵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倍宕鷮W者儲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錄》卷五中曰:“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借以規(guī)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請學生概括本文的語言風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夠代表這種風格的語段,誦讀品味。
八、體會感悟:
《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學過本文以后,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
九、課下閱讀:
一門三父子同樣都寫過對于六國的論述,請課下查找蘇轍的《六國論》以及蘇軾的《六國論》,與本文作比較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六國論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 暴的思想。
2.結(jié)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3.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4.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教學設想
1.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通過自學自練疏通課文,了解和掌握課文的有關文言文字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以及作者寫本文的時代背景。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朗讀或復述有關內(nèi)容,培養(yǎng)聽、說能力。
3.對于翻譯常識以及如何分析課文的論證,教師以方法指導為重點,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要加強質(zhì)疑方面的設計。
4.視學生程度,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印發(fā)蘇轍、李楨的.《六國論》全文或片斷,擴展閱讀面,并作閱讀比較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要點
1.預習全文,落實教學設想1、2。
2.研習課文第1自然段。
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quán)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罢摗笔巧⑽牡囊环N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
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預習指導
1.關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zhì)疑的鑰匙!邦A習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習提示”的內(nèi)容,但側(cè)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較。
、倭鶉剩 ),率( )賂秦耶
、诒 )霜露 暴( )秦之欲無厭
③洎( )牧以镵( )誅
、軇儇撝當(shù)( ) 數(shù)( )呂師孟叔侄
、輳模 )六國破亡之故事 從( )散約敗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shù)淖,以辨析形似字?/p>
①與( )而不助五國也
、冢 )糧而景從
③悉使( )兵負草填之
④革滅( )盡之標
、荩 )然自得 ( )笑大方(《風景談》)
(3)有些文言詞(或短語)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qū)別?凑n文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
、倭鶉 ②思厥先祖父
、凼妓俚溠 ④至于顛覆
(4)辨析加點字的意義: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常需要補出。試補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在括號中),然后翻譯。
、佥^秦之( )所得( ),與戰(zhàn)勝( )而得者,( )其實( )百倍。
、冢 )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壑恋ひ郧G卿( )為( )計
譯文:①
、
、
(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
、仝w嘗五戰(zhàn)于秦
、谄鋭萑跤谇
3.簡介時代背景:
蘇洵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葉以來,我國境內(nèi)東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隸主貴族的勢力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1004年,遼(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軍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于己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割十縣土地的情況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應允每年給西夏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蘇洵反對這種屈辱求和,認為這和戰(zhàn)國時六國“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tǒng)治者陳述政見。
。鄹剑 預習提綱參考答案
(1)①sàng shuài ②pù bào ③jì chán ④shù shǔ ⑤cóng zòng
(2)①嬴 ②贏 ③羸 ④殆 ⑤怡 貽
(3)(古義見注釋,練習“四”見“教參”,僅舉今義)①互相,表示彼此對待的關系,
六國論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疏通文字。
教學步驟
1.解題:“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上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2.簡介作者:蘇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蘇洵為文,學《孟子》、《荀子》、賈誼、司馬遷諸家,尤以《戰(zhàn)國策》為主要楷模。
3.課文通讀:請兩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教師正音。
4.疏通文字:著重講清下面加黑的詞語:
其實(其實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副詞“其實”)思厥先祖父(他們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結(jié)構(gòu),可譯為“最想得到的”) 子孫視之不甚惜(對待) 暴秦之欲無厭(滿足) 強弱勝負已判矣(分) 終繼五國遷滅(革、改變)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jié)交) 始速禍焉(招致,類成語“不速之客”的`速) 革滅殆盡之際(幾乎) 以事秦之心(侍奉) 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從:跟隨、重蹈;故事:舊事、前例)
5.作業(yè):熟讀課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課文分析(與《過秦論》作比較)。
教學步驟
1.課文分析:
問: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部分為2、3段,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喪”、“不賂者以賂者喪”——分別論證;第三部分為4、5兩段,總結(jié)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問:課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較法,請問比較的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課文第5段也有兩組比較,一組是明比,將“六國”與“秦”比,結(jié)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當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第二組比較是將“宋朝”與“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騷擾,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
問:宋與契丹、西夏比,為何要暗比而不明說?
明確:這正是蘇洵散文的長處,行文至此,作者觀點已十分明確,用舊事來諷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這是其散文具有《戰(zhàn)國策》風格的體現(xiàn)。
2.與《過秦論》作比較分析:
問:《六國論》與《過秦論》兩文比較,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明確:同,兩者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用歷史舊事來諷喻今事;兩文最后都用了比較法來說明道理,勸諫統(tǒng)治者。異,兩者的議論結(jié)構(gòu)不一樣,《六》文先提出論點,然后論證,《過》文先敘述歷史過程,然后從中引出論點;兩文勸諫當權(quán)者的內(nèi)容不一樣,《六》文主張堅決抵御外侮,《過》文勸說統(tǒng)治者施以仁政;兩文語言形式不一樣,《六》文以議論性語言為主,而《過》文以記敘性語言為主。
3.集體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作業(yè):①“思考和練習”三、四。②預習《伶官傳序》。
六國論教案 篇8
一、導讀目的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邏輯思維知識,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斷、推理的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論辯說理的語感能力。但是,他們的論辯說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準確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簡單化,同時,語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講授本文就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多講多導,在溫習舊知的同時獲取新知。為此,本文的精講導讀目的可以確定為:
1、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2、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題的本意。
二、導讀重點
1、運用邏輯思維的知識,探索本文嚴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側(cè)面地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求異思維。
三、精講提示
1、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诙䝼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弊髡唛_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腦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2、課文第二、三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系?
提示:課文第二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jié)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jié)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zhì)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三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末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遷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jié)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睕]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齊燕趙二國破滅的結(jié)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jié)果,歸納了第二、三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3、怎樣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本文二、三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
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jù)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澶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4、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ㄟ@一點一定要給學生講清、講透,因為高二學生的`論證說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過其實,小題大作,要莫失之膚淺,浮光掠影。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注意說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千萬不要片面化和簡單化。)
5、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三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jié)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边@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姿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六國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學習運用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領略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數(shù)等詞語的意義。
歸納:得、非、或、相、勢等多義詞的義項,了解使動用法。
教學設想:
本文不同于純粹論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重點是理解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xié)政策。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作者及背景,整體把握課文,研習一、二段。
教學過程:
1. 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在文學上取得顯著成就,是經(jīng)過一番刻苦讀書、認真作文的過程的。據(jù)他自述,少年時,他不愛學習,到了二十五歲,才開始知道讀書。自以為比伙伴們學得好,但后來取古人之文一讀,才覺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決心將過去所寫的數(shù)百篇文章全部燒毀。然后,將《論語》《孟子》、韓愈的文章取來,終是誦讀,讀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確實寫得好。時間一久,讀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還未敢自出其言。又經(jīng)過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將它書寫下來。到了這時,落筆為文,才“渾渾乎覺其來之不易矣”。這就是歷史上關于蘇洵焚稿、勤奮讀書、刻苦作文的美談。
蘇洵為文,成就顯著。因此博得他同時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以及著名文學家曾鞏的好評。歐陽修指出:蘇洵之文“博辯宏偉”。曾鞏認為:蘇洵之文“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蘇)之文章,盛傳于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師至于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
。ㄟx自《蘇明允哀詞》)
2.導語設計: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恢Κ毿,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3.聽課文錄音,介紹背景,了解寫作意圖。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xiàn)實服務的。
【六國論教案】相關文章:
《六國論》教案08-29
六國論教案優(yōu)秀12-24
六國論讀后感02-09
六國論讀后感5篇03-09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高中教案:《力》教案11-29
比尾巴教案 《比尾巴》的教案10-11
音樂教案大班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