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觀后感 推薦度:
- 牡丹亭觀后感 推薦度:
- 《牡丹亭》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牡丹亭觀后感范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nèi)绾稳懹^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牡丹亭觀后感范文1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里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么?于丹說,夢只關(guān)乎情懷,只關(guān)乎一個人內(nèi)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jīng)》中《關(guān)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梁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后,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后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娘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jīng)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回千轉(zhuǎn),相思不相負的愛情;蛟S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xiàn)呢?不,它會出現(xiàn)。因為它的背后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里,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zhí)著勇敢,敢于為愛情放棄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據(jù)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斗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jīng)》中“關(guān)關(guān)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于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于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于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于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xiàn)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觀后感范文2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此劇通過對杜麗娘和柳夢梅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的展示,表達了飽受封建教條束縛的人們突破封建思想與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與解放的朦朧愿望。
從劇情上來看,《牡丹亭》表達的是一個“古老”的主題,那就是愛情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過在此劇中,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即是為明代統(tǒng)治階所極力倡導的宋明理學中的思想枷鎖和封建禮教制度。杜麗娘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是一種天性,盡管她身居閨閣,但仍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強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終獲得了自己的愛情。此劇的意義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說法肯定了人之愛的合理性,并對理學枷鎖和禮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別突出了人之情與教之禮之間的沖突,表現(xiàn)出了理學枷鎖和禮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從思想性上來看,《牡丹亭》一劇表現(xiàn)出了以往戲劇所無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會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疇之內(nèi),而是明確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口號。所以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為愛而生,也可以為愛而死,這便賦予了愛情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劇中的杜麗娘才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奪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當時社會男女道求愛情的結(jié)果,同時也是當時社會青年男女擺脫理學、禮教束縛的方式。
從藝術(shù)特色上來看,《牡丹亭》表現(xiàn)出了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征,它通過“因夢而死”、“死而復生”的夸張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杜麗娘因讀《詩經(jīng)》中的愛情篇章,而激發(fā)了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于是,作者虛構(gòu)情節(jié),讓她在夢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實現(xiàn)了這一切。比如她耳聽母親的嘮叨,卻在夢中幽會柳夢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訴衷腸,并打動了鬼差讓她尋情郎,但在還魂之后,他的父親卻竭力阻撓她與柳夢梅的結(jié)合。作者通過現(xiàn)實與虛幻的強烈對比,突出了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反映了封建社會女性對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劇多用抒情手法表現(xiàn)人物情感,所以品讀此劇更如品讀一首首抒情詩。盡管以詩入戲的手法在我國戲曲中由來已久,但《牡丹亭》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此外,劇中的賓白也饒有趣味,不僅有著北曲的潑辣沉重,同時也有著南詞的清雋秀麗。劇中男女主人公傾訴情愫多用南詞,而描寫斗爭、鬼怪則常用北曲。
《牡丹亭》辭藻奢華、浪漫馳騁,但也未能從本質(zhì)上跳出“發(fā)乎情、止乎禮”的傳統(tǒng)。尤其是杜麗娘還魂之后的情節(jié),更是遵理從禮,沒有表現(xiàn)出徹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總體而言,它敢于對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導自由、解放,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我國戲劇史上占據(jù)著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觀后感范文3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里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么?于丹說,夢只關(guān)乎情懷,只關(guān)乎一個人內(nèi)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jīng)》中《關(guān)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梁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后,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后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娘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jīng)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回千轉(zhuǎn),相思不相負的愛情;蛟S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xiàn)呢?不,它會出現(xiàn)。因為它的背后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里,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zhí)著勇敢,敢于為愛情放棄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據(jù)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斗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jīng)》中“關(guān)關(guān)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于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于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于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于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xiàn)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牡丹亭賞析10-28
《牡丹亭》觀后感09-19
牡丹亭觀后感11-05
牡丹亭觀后感01-10
《牡丹亭》隨記作文05-01
《牡丹亭》觀后感(精選23篇)04-25
《牡丹亭》讀書心得10-10
讀《牡丹亭》有感11-13
牡丹亭讀后感03-18
《牡丹亭》讀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