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后感[常用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瓦爾登湖》讀后感1
細細品讀《瓦爾登湖》,我看見梭羅扛著斧頭從他破爛的小木屋走出來,步伐輕盈;我看見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內心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
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論道,是那樣的輕聲細語,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魚,還有那岸上的鳥獸。湖邊青蔥的樹木,因為有了湖水的滋養(yǎng)而充滿靈性,它們?yōu)楦鞣N飛鳥鳴蟲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好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還看見季鷹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與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塵囂,只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里過起了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簡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飯,沒有浮華,仿佛也就沒有了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會上剛正不阿,艱難的維持自己的原則;有人在世故的環(huán)境中圓滑處世混得個“自我感覺良好”,取得自認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隱”隱于世俗之中,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而梭羅是如陶淵明一般隱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退隱山林,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
然而梭羅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無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悅。梭羅是本著體驗和嘗試的心態(tài)而隱居,陶潛則是官場失利而隱居。但又有誰能說他們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呢?他們殊途同歸,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yǎng)著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瓦爾登湖》讓我懂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我們不需掙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誠地生活,擁抱她,親吻她。
最初讀《瓦爾登湖》,便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跟老莊的“道法自然”有點相似。沒有屋子,一把斧頭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食物,“種豆南山下”,一桿簡陋的魚竿變足以擁有一頓美味;粗衣麻布,何須奢華,但求能給予一點點的溫暖。要過河,有人費盡心思造橋,花了許多功夫,最終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過河;有人看下一棵樹,皰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卻害怕經不起風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損失一只精美小船為代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了自然。莊子得到一個大葫蘆,便可以憑著它游蕩于江河湖海之間——把葫蘆綁在身上,無需復雜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強壯的身軀,只要浮在水面,何愁過不了河,何須諸多羈絆。
正如我們吃飯——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以進行,得以燃燒,得以延續(xù)。我們卻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異的工具,復雜的方法,為的是滿足口食之欲,卻忘了進食的本質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會使人骯臟,而貪婪的口胃卻使人骯臟。”
《瓦爾登湖》讀后感2
我最近在看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很有名,聽過的人很多,我也是久仰大名才從圖書館里借出來一讀。這本書我看得很費勁,一個月的借閱期限已到,我只讀完了三分之一。我每天可用來閱讀的時間很少,有點時間我就想自己寫點,還好《瓦爾登湖》不是小說,而且寫得極其啰嗦,我利用碎片時間來閱讀,經常看了一大段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一段我好像已經看過了。
在我有限的時間里,看完《瓦爾登湖》的前幾篇,我在想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愿不愿意成為梭羅的妻子,跟他一起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里共同生活?當年28歲的梭羅借了把斧頭,來到瓦爾登湖畔搭建木屋、開荒種地的時候,是1845年,也就是中國的道光二十五年。那時候西方世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正接近尾聲,蒸汽火車已經可以把森林里的木頭源源不斷的運到城市,這正是梭羅所厭惡的現(xiàn)代文明。但當時電燈還沒有普及,在我看來,住在小木屋里和住在附近的鎮(zhèn)上都差不多。梭羅要不是這么會寫,其實他的生活跟一個普通的農夫并無太大的差別。
跟古希臘那位住在木桶里的哲學家第歐根尼比起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其實挺不錯的,不用挨餓也不用受凍,成為他的妻子也未嘗不可。我想象我穿越到梭羅揮舞著斧頭正在開荒的時刻,像個田螺姑娘一樣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用我蹩腳的英文告訴他:我跟您一樣愿意吃苦;我吃得很少也不挑剔食物;我勤勞且聽話,可以跟您一起搭木屋種豆子;我溫順又沉默,您不需要我的.時候可以把我當做空氣,如果您厭倦了我,我隨時可以離開;那么梭羅先生,您是否愿意讓我跟您一起生活呢?
其實梭羅終身未婚,他不需要妻子,梭羅在書里寫道:“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我大概是沒有真正看懂《瓦爾登湖》,我知道我更應該去想象我能否返璞歸真,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之所以要考慮成為梭羅的妻子,因為我能力有限,我一個人干不了搭建木屋的力氣活,我也沒有種過豆子,現(xiàn)代社會的獨立女性到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畔真的會饑寒交迫,那里可不是伊甸園。
我當然知道梭羅寫《瓦爾登湖》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我這樣的普通人去東施效顰,他只是身體力行的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一個人的生存所需的資源遠比他想要的少得多,如果被物質表象所迷惑,一直身不由己,那就離自由越來越遠。
《瓦爾登湖》讀后感3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著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閑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斗、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拔也灰呀涍^著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回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說,相較于富翁紛繁復雜、飽含欲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只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著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后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yǎng)自己”,只需用一顆溫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于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于對生命本質的細致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于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為著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為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斗,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xiàn)實中,無從逃脫!胺彪s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為功成名就違規(guī)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為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仆”為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于市”的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為自己的口袋里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xiàn)給一個因飛速發(fā)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xiàn)給為了成為“富翁”而迷亂于“追求戈多”的勞苦眾生。
幸而,終于有這么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并將生于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欲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舍選擇。
生活,其實并不繁雜。愿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后感4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的驕傲,一百多年前,這個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遠離塵囂,來到康科德鎮(zhèn)的瓦爾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寂寞地生活與思考,然后寫下這部偉大的作品。
1845年,梭羅扛著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里,砍下高聳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個地窖,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這間湖畔小屋。梭羅以這樣的方式暫別文明世界,在瓦爾登湖畔體驗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士生活。
“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并不宏偉。”
無論四時晨昏,春夏秋冬,瓦爾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凈的空氣自然很稀薄,而且給烏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卻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為一個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視。”
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山水間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淺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來。我愿飲得更深,在天空打魚,天空的底層有著石子似的星星!边@些充滿哲學氣息的句子雋永清新。
他來到瓦爾登湖畔,聚精會神地種豆,有時候在小木屋前發(fā)呆,在湖畔靜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與林中偶爾遇見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異常茂盛地生長,當他坐在窗前時,看到鷹在林中空地盤旋,野鴿子在疾飛。一只魚鷹在水面上捉出一個酒窩,便叼走了一尾魚。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滿載而歸,慢慢地,北風開始把湖水吹涼,冬天來到,月色之下可以聽到狐貍爬過積雪,野兔子經常跑來跑去。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詳,才會將一棵棵雜草頑強地生長寫的出神入化,將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過程觀察的'如此細致生動。大概沒有誰,比他更能領會大自然給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饋贈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季節(jié)并沒有因他的來到與離開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間的皓月依然照臨澄凈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勝于一切語言,梭羅用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隱居生活,只為證明一個真理——只有簡單而安寧的生活才可以為人們帶來生命內在的覺醒。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讀罷,現(xiàn)實世界的焦慮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靜的內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漣漪,對于生活的希望、熱愛與滿足如同平靜的湖面泛起的波紋,蕩漾開去......
《瓦爾登湖》讀后感5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碑斈愕男撵o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fā)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yè)禮貌、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yè)于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里,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那里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刻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好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處。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guī)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刻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jié)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jié)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安槐亟o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6
一湖水,周圍密集的綠色植被,這一連串的景象都會讓你心如清澈的鏡面,去審視周圍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會立馬想到之景象描寫的詞匯。這也是當初借《瓦爾登湖》一書時的想法。但,當我翻開書頁去感受這湖水帶來的優(yōu)美文字時,發(fā)現(xiàn)里面的描寫并不局限于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過景物引伸出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見解。
“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會變臭,而凍成冰以后就會永遠保持新鮮?人們常說,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間的不同”特別喜歡這句話,這類的句子在整本書中占據大多數。
其實,一本描寫景物的書,可以將景物切入到類式上句話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并不僅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謂的寫景,就是一個虛托,托出作者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意愿。
用一年多的時間居住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一種無憂的生活也許或帶來不同凡響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里,始終堅信一種獨立和個性的宣揚,所以他這段經歷,可以說應該是一種生活上的體驗,出于對世態(tài)不滿,或對當時政府各繁瑣事情的抗議。這種抗議和發(fā)泄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只是在順應大勢。
全書共有18章,雖然圍繞瓦爾登湖來寫,可文章常常將你帶到另一個境界中,對人類,對社會,對環(huán)境的哲理!叭绻医K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對我來說,世界就還是那么大”,這種思想境界不僅與身體局限的思考,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的是一個人該如何將自己與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萬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動物都在這片土壤中生長,而這片土壤是為了整個生靈而筑,可人類的殘忍和自私,捕殺和砍伐,在書中作者是嚴厲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獵人是怎樣殘殺動物的'經歷,也可以看到某某莊主為獲利亂砍亂伐,甚而作者用了極其嚴厲的詛咒來發(fā)泄不滿。瓦爾登湖隨著環(huán)境破壞漸漸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時,感慨這本書的存活。
多少年來,人們對環(huán)境意識薄弱所造成的影響,至今已無法彌補。就像書中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沒有把時間消耗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我們稱之為盡責”盡責與彌補間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犯錯在先,另一個是預防及時。錯誤所留下的痕跡無法磨滅,但人又無法避免或完美達成。
一切進步都是在悔恨與過失中結晶總結,所以對于曾經犯下的錯,只有靠彌補。思維跳躍在地平線上,湖水波濤翻滾,人的思想也一樣,瓦爾登湖置身于地球與天空中,共享著人類和宇宙的顏色,在藍、綠間轉化,又融合。
陽光不再僅僅是照耀光芒的發(fā)光體,就像瓦爾登湖的水,他的美麗永遠存留在每一位讀者心中,閉上眼就能聽到他的聲音和絲絲愜語的震動,因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鏡照耀進陽光,也照耀進最純潔的物體。
《瓦爾登湖》讀后感7
美國著名作家哈丁曾經這樣評價《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許是在嘈雜社會中生活太久,剛翻開書的我還不太懂哈丁為何如此評價這本書,隨著深入,我似乎漸漸懂了。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得,想象彼時的梭羅漫步在瓦爾登湖畔的田地里,聞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嘗野果的甘甜,在田埂與農夫并肩坐下閑談莊稼,眼中卻眺望著瓦爾登湖,碧水藍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賞梭羅的一種做法,“懷著反正可以再抵押給他的心思,以他開出的隨便什么價格買下土地”,“甚至會出一個更高的價錢把每件東西都買下來”。我想稱之為“隨意”,而我卻做不到如此的“隨意”,可以說現(xiàn)在已鮮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極羨慕這種“隨意”。梭羅擁有的想象力將他帶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卻被現(xiàn)實折斷想象的翅膀,無法飛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維也納森林居住,這片森林帶給了舒伯特的不僅是心靈的放空,還有靈感,《美麗的'磨坊姑娘》便誕生于此,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訪客》中梭羅說:“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與“朝圣者”交流生活意見,體驗勞動帶來的人生的快樂和自尊,送走嚴冬,迎來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chuàng)始,黃金時代的再現(xiàn)”,他是熱愛生活的,是熱愛春天的,春季能給人帶來的是新生的喜悅。雪萊在《西風頌》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人生的冬季來臨,春日怎會遙遠?陽光會照亮內心的每一個角落,一如春日的來臨那般再現(xiàn)黃金時代。人生的低谷自會過去,我們需要勇于挑戰(zhàn)。
在《結束語》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的注入到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著不可思議的愚蠢!蔽覀兊拇_愚蠢,被欲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于世,一生奔波勞碌卻不知心靈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們的確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種東西,是被欲望玷污,還是努力前行追隨夢想,全靠自己的抉擇,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后者,“一個人若能自信的向他夢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愿你我都能尋到夢想的地方。
《瓦爾登湖》讀后感8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后,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彼罅_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么?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guī)!边@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xiàn)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tài)。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zhí)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chuàng)始者”。在對世事的抵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于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云,蒙蒙時雨”一樣,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著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宮里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guī)淼木裰С帧?《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彼贿m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大自然那純凈的心靈的。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
《瓦爾登湖》讀后感9
我找了一個優(yōu)美的朗讀版本,在獨處的時光中聽了幾天,聽完了沁人心肺的語言。《瓦爾登湖》從詞句上說,清晰脫俗,閃爍著雨露光芒?戳诵⿲Υ藭脑u論,如同針對一個網紅店,有褒有貶。褒的人中不乏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的,貶的人中不缺搞不清狀況,因看不懂而隨意批評的。就把此書先看成是篇普通的散文來說,語言簡練有力,樸實自然,絕對可算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什么樣的人在什么狀態(tài)下寫出這樣的作品呢?
作者梭羅,因為《瓦爾登湖》而聞名世界,但他是個“過世后”名人,活著的時候并不那么出名。死后很久,因為一些大咖對他作品,特別是《瓦爾登湖》的推崇,使得他有了世界性的聲譽,成為少數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美國作家。他活了45歲,活著的時候據說他沒有從事過什么職業(yè),日子過的特別簡單,沒有結過婚,獨自一人居住,從來不去教堂,從來不選舉,拒絕向政府納稅,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煙。看起來就是個孤僻、離世的人。但他也有政治觀點,比如反對過美國的奴隸制度,反對過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還不能算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人,相似于我們熟悉的陶淵明。他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是個基本素質較強的人。他與思想家愛默生關系密切,一樣是個“自然學派”人。
28歲時,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兩個月,《瓦爾登湖》是他這兩年多時間林中生活的所見所思所悟,內容涉及了飲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態(tài)環(huán)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很典型的屬于從平常中找生活的真諦的.寫法,感悟均來自普通生活。許多哲理,確實都可以從普通的生活中歸納,這一點我挺認同。我也偶爾有想短暫“隱世”的想法,好有環(huán)境背手踱步,靜心思考。很多人讀不了這種書,覺得《瓦爾登湖》太寂寞了,我想是因為他們無法脫離開聒噪的生活狀態(tài),自己太濃烈了,太豐富了,更主要的不敢“簡單”。對的,大多數人客觀上都不敢這樣,但內心卻也有所向往。所以《瓦爾登湖》給能理解它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窗,去欣賞梭羅的生活狀態(tài)。可能不用特別在意作者具體在寫什么,因為那都是日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梭羅那種具備了隱世的愿望,又有歸納哲理的能力,還敢于付諸于實踐。在他的情緒中,可能對物質生活無大求,而享受于他自己的寂寞精神世界。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學不來這種生活方式的。但有兩點我覺得可以從《瓦爾登湖》獲得,一是神往恬靜自然,并在隔一段時間后拋開世事去“寂寞”幾日,二是記錄好普通生活,并從中凝練出生活哲理、處事哲學。
《瓦爾登湖》讀后感10
傳世的經典總是等待時間下了判決才被人們認可,然后媚俗作態(tài)地去追捧。
和大多數傳世之作一樣,梭羅的瓦爾登在出版的當時遭遇冷遇,甚至譏評。甚至在它終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爾登湖一樣在靜靜等候偶爾的寂寞訪客的光顧。譯者徐遲先生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并沒有什么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大多數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贊美自然的獨居日記有什么實際價值,它既不能告訴人們如何獲取更大的財富,也不能給沒有目標的人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這恰恰是梭羅的意圖,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爾登后過同他一樣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豐富和多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拒絕因襲父輩的生活方式,過著沒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個振聾發(fā)聵的哲學命題,讓學術界爭論不休,這些都離題萬里。正如他在《瓦爾登湖》的結語所言:我寧愿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愿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可站著或者坐著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7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是一本單純描寫湖畔風景的書,打開來澄澈的湖水便會鋪面而來,有早晨的鳥鳴、花香、有參天的巨樹,林間的松樹,樹葉間細碎、斑駁的陽光。
終于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靜謐的湖水,深藍色的'月夜——咦?!陽光和花香呢?怎么會用這么深沉的色調?這樣安靜的氛圍,仿若一個哲人靜夜無人時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書,看了兩個多月,終于體味到一位詩人所說的《瓦爾登湖》只能在心靈沉靜時閱讀的真諦。其中的思想包羅萬象,不僅描述了梭羅在高港山上魯賓遜式的自我隔離生活,亦曲折的表達了對當局的抨擊,及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特別看法。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環(huán)境中,卻有著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遠離人群,遠離俗世紛擾,自己筑屋、種豆、捕魚。曾經因為逃離紛擾太過徹底,拒絕作為聯(lián)邦納稅人的光榮而被捕入獄,這也算是梭羅和政治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體味梭羅書中的哲學市場思想是一種辛苦而有益的心靈體操,初始時有疲累、乏味的感覺,看多了卻如飲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對頻繁的商業(yè)活動,樂于徜徉于古代詩人荷馬的世界中。
《瓦爾登湖》讀后感11
聽桃子提到這本書,便下載下來作為茶余飯后的聽本,到今天終于粗略的聽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聽完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不適合茶余飯后,適合在陽光下捧起細細品味。
梭羅是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粉絲。1817—1862,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锻郀柕呛肥且槐菊芾砩⑽模绹骷液嗬ご骶S·梭羅曾經在瓦爾登湖湖畔自給自足生活了兩年,過著極簡生活,遠離城市和喧囂,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羅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梭羅一生都是廢奴主義者,對公民不服從的見解,代表作《公民不服從》影響了托爾斯泰、圣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闡述了研究環(huán)境史和生態(tài)學的發(fā)現(xiàn)和方法,對自然書寫的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xiàn)代環(huán)境保護主義。
一生未婚,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覺與我們戶外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盡管梭羅學識和能力甩了我?guī)讞l街,但仍覺得本書并不難理解,因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種至簡至真、回歸山林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體會。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從容淡定,找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彌留之際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真正生活過,F(xiàn)在人們的生活太放蕩不羈了,我們的生命消磨在瑣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載,而是承載著生活。
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溫暖,然后才是情感的溫暖,他一生未婚,卻寫出了如此溫暖的語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還得面對它,繼續(xù)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詛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壞。哪怕再貧窮,你都要熱愛生活。無論在貧民窟或是富人區(qū),陽光在窗戶上的反射都同樣閃亮,積雪同樣在早春融化。我覺得內心寧靜的人,無論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宮一樣,心境開朗,生活知足。
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比獨處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為孤獨。
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不同的鼓聲。讓他踏著他所聽到的音樂拍子走,不管節(jié)奏如何,或是有多遠。他能不能像一棵蘋果樹或—棵橡樹那樣快成熟,其實都無關緊要。他應該把他的春天轉變成夏天嗎?如果我們應該做的事條件尚不成熟,能用什么現(xiàn)實條件代替呢?
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瓦爾登湖》讀后感12
第一次聽到《瓦爾登湖》是在新聞上,新聞的大致內容是2016級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中還帶著一本《瓦爾登湖》,當時比較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清華大學的校長如此推薦呢?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散文集。梭羅在23歲時就擺脫了金錢名利世俗的束縛,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锻郀柕呛肥撬毦油郀柕呛系挠涗,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當我聽到《瓦爾登湖》時,第一反應這是一部寫景的作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時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的生活狀態(tài)。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感受寧靜的巨大力量,并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都象征著返璞歸真的隱逸生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并不鮮見,而如今人們的心里一概被視為消極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極致的功利主義不僅彌漫在學校里,同樣也成為官場、商場、文藝圈的準則。有多少人因為遺失了心中的瓦爾登湖,最終成為“套路”的犧牲品,又有多少人,因為過于追求成功,最終成為繁華一夢中的過客?
可能,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看來,《瓦爾登湖》既不是那種雞湯式的麻醉劑,也不是雞血般的興奮劑,而是一本能夠讓人安靜下來的書。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內心的向導。而那個抽象的瓦爾登湖,并非本來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靈魂的故鄉(xiāng)。所以,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邱勇推薦《瓦爾登湖》,是希望學生能夠以精神上的潔凈高遠,去對抗無所不在的物質喧囂,減輕利益交換原則所帶來的焦慮,從而逃避這個時代的狂躁與沉淪。
我們總是過于匆忙,似乎總是要趕到哪里去,甚至連休假、游玩的時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圖上標上的所以風景點,到一處“咔嚓、咔嚓”,再到一處“咔嚓、咔嚓”,然后帶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們很少停下來,停下來聽聽那風,看看那云,認一認草木,注視了蟲子的蠕動。我們總是樂于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該受到譴責嗎?特別是當它侵害到心靈也許是為了接納更崇高更神圣的東西而必須保有安寧和靜謐的時候。所以,讓我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尋找到那塊屬于我們自己的瓦爾登湖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13
小時候,本以為閱讀,就是翻一翻故事書、了解下大概情節(jié)這樣的獲得淺顯的快樂的方式;長大后,這種快餐式的淺顯閱讀已無法令我產生真正的愉悅。我一直在苦惱,不知怎樣的閱讀才算真正的閱讀。直到梭羅的《瓦爾登湖》給了我答案。
閱讀,原本不是找到一本書便開始讀。再拿起書來閱讀時,它必須要是一本書,而且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比如說梭羅在書中所說的古代經典作品,抑或是偉大詩人留下的不朽的著作。在作者心中,《灰姑娘》只值2分錢,并認為這些書毫無用處。讀到這兒時,我不僅有些羞愧。家中滿柜子的名著我很少去碰,偶爾翻開也看不了幾頁就昏昏欲睡,恨不得丟到一邊,轉而投向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快餐文學,這不得不說和梭羅提出的要閱讀經典的目標是南轅北轍的。
梭羅說,閱讀要有認真的態(tài)度,要有安靜的環(huán)境和對閱讀一種熱忱,只有飽讀詩書的商人,才可能成為一個家族的偉大的`締造者。如果沒有熱忱,一個人在讀書時很難沉浸其中。這也就是為什么作者讀的那些書,以前只有少數人讀,現(xiàn)在依舊只有少數學者讀。選擇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更有助于我們閱讀。作者在書中將他的木屋與大學相比較,告訴了我們閱讀時環(huán)境的重要性。讀到這,我理解了家中父母的良苦用心,每個房間都設置有書柜,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讓我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書來讀。
梭羅提出,我們要多閱讀古典名著,因為它有著永恒的啟發(fā)和讓人振作精神的價值,它是利用文字對人類最高尚、最偉大的思想進行記載,是不會出現(xiàn)衰落的神諭,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
梭羅在書中曾對古典作品沒有現(xiàn)代語言的譯本重現(xiàn)發(fā)出了疑問。其實,我認為,現(xiàn)代語言的翻譯者不是不優(yōu)秀,而是因為古典作品本身有可能是作者的一個縮影,上面記錄著的是作者窮盡一生去探索或感悟。我們或許能夠將它翻譯出來,但我們永遠無法穿越到作者的那個時代,永遠無法復制他的人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無法用現(xiàn)代語言的譯本重現(xiàn)古典作品。
但無論如何,這些經典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精神是需要塑造的,不是我們簡單地翻閱一遍便吹噓著飽讀詩書了,它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要清楚地知道它經典在何處,只有加以理解,才能學有所得。
合上《瓦爾登湖》,我不僅對閱讀有了新一層認識,也希望在往后的閱讀中,能夠學有所成。
《瓦爾登湖》讀后感14
第一次看到“瓦爾登湖”這四個字,大概是在“最難看下去的書”的排行榜里顯眼的榜首處。再加之周圍許多人說過這是本催眠神書,我就一直將它束之高閣,從不過問,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書房翻出這本書,才真正認識了它。
梭羅并非隱士,而瓦爾登也并不安靜。
恰恰和一般認知相反,它充滿聲音和趣味。梭羅并沒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親手搭建的小木屋離市區(qū)僅1。6公里;而他這十幾平米的小屋,也曾舉辦過25個人的聚會,并非與俗世遠隔。而即便在肅殺的冬日里,小屋也不乏拜訪者,錢寧便是其中一員。他與梭羅就著瀲滟湖光談笑風生,木屋里熱鬧得如同普通獵戶農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羅的木屋沒有鎖,也沒有門栓,可以說是開放性的。路過的農夫,獵人和動物都可以進去做客。每當散步歸來,梭羅也會時而扮演一把福爾摩斯,根據煙頭、腳印之類的蛛絲馬跡推斷“到訪者”的身份,也是別有一番趣味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無非是困在現(xiàn)代化鋼鐵牢籠里的金絲雀一樣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坦率地說,我并不認同。且不論其中語法問題,從先后順序便可發(fā)現(xiàn)其荒謬。若無為了生活的打拼,何來資本去追求詩和遠方,恐怕要早早的餓死在半路,成為指路的一縷幽魂。
那么就不能追求了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羅和《瓦爾登湖》為范本,而是要探尋自己獨一無二的路。走出牢籠,先從內心走出!锻郀柕呛菲鋵嵤且槐舅饺嘶臅,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摘出的。它是一本為自己而寫的書,其次才是為別人。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說:“我希望這個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呢?并非是盲目離職放棄生計,而是審視內心。將所有能將碎片化閱讀的雜物置于一邊,靜下來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敢于說出自己獨特想法的勇氣,是守住自我不為大流所動搖的堅定,還是拋卻雜念專心于一物的灑脫?赡苄圆挥嬈鋽,但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再三品讀《瓦爾登湖》,能經歷一次又一次震撼,讀過之后,就像經歷了一個被洗腦的`過程,而從書中脫離,自己冷靜下來反思,又會收獲別樣體悟。城市中的鋼鐵囚籠并不可怕,也不會成為走出俗世走向超脫與自由的阻礙。如果方法正確,囚籠將化為階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處。
《瓦爾登湖》不是一個具有自我構建精神的人要去盲從的幻境。大自然內蘊著終極真理、每一種自然現(xiàn)象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征,而人憑借直覺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尋所向所往,這可能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但也是發(fā)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體驗的無限樂趣所在。
出隅,出利欲,方能出心。然后得本心。
《瓦爾登湖》讀后感15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回的方式布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jié)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xiàn)唱著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獲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chuàng)始,黃金時代的再現(xiàn)”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標。
讀著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xiàn)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并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著人生實驗——簡化生活、回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托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溫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致的。換句話說,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xiàn)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鋼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時,這里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lián)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說“在現(xiàn)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后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huán)境,那么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后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著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盡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只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huán)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凈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么迷人的景致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么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瓦爾登湖》讀后感】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作文12-15
瓦爾登湖句子01-07
《瓦爾登湖》心得02-17
瓦爾登湖教案08-25
《瓦爾登湖》讀后感08-17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03-16
[經典]瓦爾登湖讀后感08-07
瓦爾登湖讀后感08-06
瓦爾登湖讀后感02-24
《瓦爾登湖》讀后感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