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說課稿 《故都的秋》是新課標第二冊第一單第二課。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诒締卧囊笪覍⒔虒W目標定位: 1、知識目標: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征;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基于散文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我設置的教學重難點為: 1、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2、教學難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根據新課標: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我設置的教學方法: (1)情景感染法。(2)討論點撥法。 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計劃教學2課時。 導課:以古詩名句導入,之后按照文章:思秋、繪秋、議秋、戀秋四個部分進行講解。其中“繪秋”部分是重點分五幅圖畫: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思秋部分:明確故都的秋的主要特點:清、靜、悲涼。這也是本散文的“神”。 繪秋部分:教師講解“橋頭秋雨”,其余部分讓學生分組討論。 總結:故都的秋其中“古都”有悲涼的含義。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1、秋園靜觀 2、槐樹落蕊而知秋 3、秋蟬殘鳴而報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樹秋天之奇觀 (形) (神) 教案: 三、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提問:1作者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提問:2這些景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清 、靜 、悲涼 ①牽牛花:“靜著時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是在寫“靜”;“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了“悲涼”。 ②槐樹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皰呓值臉溆跋碌囊魂噿吆蟆睅拙,給人悠閑的感覺,突出了“清”!皾撘庾R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提問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點撥: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 “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這就點名了“時椙闂景”三者的關系,感時生情 ? 以情馭景 ? 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問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 點撥:因為“紅”的暖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提問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問6、雨后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 點撥: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傲恕弊忠籼У酶撸系瞄L,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 提問7、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提問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試從議論的落腳點上考慮) 點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提問9、作者在文中展開聯想,體現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點撥:作者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實中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 作用: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在這一時期作者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提問11、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分析: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四、篩選語言,概括秋景——“形” 提問:那么,這五幅故都秋景圖是分別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停頓,學生思索)如寫秋花,作者側重寫了牽;ǖ哪膫方面? 明確:(1)寫秋花側重顏色這一角度,寫秋槐側重于落蕊的形狀的角度。 (2)寫秋蟬是側重寫聲,寫秋雨是側重寫其味,寫秋果重點寫它的果實。 小結:作者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五個角度,為我們繪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圖”,有聲有色,有動有靜。 五、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 鑒賞 提問:那么,這五幅圖畫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時間順序,還是空間順序? 提示:請同學們注意:學習語文,既要運用“求同思維”,也應學會“求異思維”。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寫這幾種景物時,為什么不考慮文章的先后順序呢? 明確:在這里既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追問:請具體談談你們的意見。 明確:這五幅畫面從表面上看是無序的,既不是時間、空間順序,也不是邏輯順序,這恰恰體現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 提問:那么,把這五幅畫面連接起來的“神”又是什么呢? 明確: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提問:那么,這五幅畫是怎樣體現出“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 明確:(1)牽;ū緛硎俏孱伭,而作者筆下的牽;▍s只有藍色和白色。從美術的角度來說,這兩種顏色屬于冷色調,給人一種清、靜、悲涼的感覺。 (2)作者寫槐樹,不是寫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寫秋槐的落蕊。看到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呢? (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詩情畫意;夏雨是粗獷豪放的,還常常不期而至,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而秋雨,總讓人感到一種寒意。 (4)秋果本來可以給人帶來收獲的喜悅,可作者筆下的秋果卻并不是成熟的,還有些青澀,這也給人以悲涼之感。 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很精彩。運用聯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表述形象、貼切,還運用了美學知識來品評。正如同學們所說,作者用“清、靜、悲涼”的共同點把五幅畫面連結起來,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過渡:故都的秋景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有紅葉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有明澈如鏡的昆明湖等等,作者為什么不選取這些色彩絢爛的景色,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聯系時代背景及作家的特點 )( 學生討論、發(fā)言 ) 明確:(1)作者處在一個黑暗的社會里,思想苦悶,逃避現實,因此,筆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靜、悲涼的了。 (2)作者當時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這樣看來,作者選擇“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也就不起怪了。 3.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保ㄟ@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ㄟ@是心的寧靜)!耙淮莆荨、“破壁腰”(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保ㄟ@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保ㄟ@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學生歸納分析) ①襯托的手法:寫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選。耗荏w現作者主觀情緒。 ③語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結合,節(jié)奏感強。【故都的秋教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教案02-20
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05-26
【經典】《故都的秋》教案15篇03-26
故都的秋作文08-11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精選11篇)10-13
郁達夫故都的秋賞析08-08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通用7篇)10-09
故都的秋作文(精選53篇)08-09